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廳(局、委)、農業機械化中心(推廣站、鑒定站),各有關單位:
當前,正處于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要求,強化再生稻機械化技術裝備支撐,我站聯合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在調研總結生產實踐做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引》,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開展田間試驗,細化操作規范,加強宣傳培訓,強化技術指導,進一步降低再生稻頭季稻機收碾壓影響,全力做好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裝備保障,有力支撐再生稻產業發展。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2024年12月20日
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引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
再生稻是指頭季水稻收獲后,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發為再生蘗,進而抽穗、開花結實,再收獲一季的“一種兩收”水稻種植模式,具有生育期短、日產量高、減肥減藥、省種省工、增產增效等優勢。針對再生稻頭季稻機械收獲碾壓率高、影響再生季稻谷產量和品質等問題,制定了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引,重點從品種選擇、預留作業道種植、導航作業、頭季收獲前適時曬田、專用
收獲機選型配套、再生季肥水管理等提出了技術措施,供各地參考。其中,預留頭季稻收獲機作業道種植方式已開展田間試驗驗證,配套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再生稻收獲機等裝備,可實現再生稻頭季稻收獲“直行零碾壓”,請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試驗,推動技術熟化完善,相關試驗驗證結果和數據可及時反饋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一、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圖
再生稻宜選用再生能力強的宜機化品種;可采用預留頭季稻收獲機作業道種植方式,減少頭季稻收獲碾壓影響;宜采用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開展機械化移栽、頭季稻收獲同軌作業;收獲前,適時放水曬田,保證收獲機的通過性,降低機具作業對再生季萌發影響;宜選用“窄履帶、寬割幅、輕量化”再生稻收獲機完成頭季稻收獲作業;收獲后,及時灌溉施肥,促進再生季萌發。
二、品種選擇
應選用再生能力強、熟期適宜、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且適于機械化作業的品種。不同地域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溫光等自然條件、種植模式選擇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主推的并在當地進行過多年再生稻試驗、示范的品種,以生育期適宜的早中熟品種為主。
三、播種移栽
(一)機械化耕整地
耕整深度應均勻一致,田塊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做到“平整、潔凈、細碎、沉實”;田面潔凈,無殘茬、雜草等雜物;土層下碎上糊,上爛下實;田面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實而不板結。可選用90馬力以下水田
輪式拖拉機或
履帶式拖拉機配套旋耕機、反轉旋耕滅茬機、鏵式犁、水田滅茬起漿機、水田粑、平地起漿機等完成耕整地作業。
(二)播種育秧
適機壯秧是再生稻頭季稻高產穩產的前提條件。再生稻播種期應根據頭季稻收獲期倒推,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此時室外溫度較低,必要時應采取保溫措施,如采用溫室育秧、“小拱棚”育秧等。播種可采用育秧播種流水線,應提前做好機具調試,并做到播種準確、均勻、不重不漏,不露籽。播種時,根據機移栽作業計劃做好分期播種育苗,防止作業時秧苗超齡。秧苗期應做好控溫控濕、水肥藥管理,適宜機插秧的秧苗應根系發達、苗高適宜、莖部粗壯、葉挺色綠、青秀無病、均勻整齊,秧根盤結不散。
(三)機械移栽
機械移栽分為預留作業道移栽和常規均勻行移栽兩種方式。作業時,應加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科學規劃作業路徑,提高移栽直線度和調頭對行銜接性,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勞動強度,實現精準移栽。作業后,秧苗應分布均勻,深淺一致,插秧深度在1—3cm,以淺栽為宜,有利于低節位分蘗。
采用預留作業道移栽應統籌規劃田間布局,配套選用專用插秧機或拋秧機,預留作業道寬度宜45—50 cm,插秧(拋秧)行距宜20—30 cm,株距可12—14 cm,應根據品種保證基本苗數量。從田間試驗結果看,預留作業道移栽可做到頭季稻收獲“直行零碾壓”。如不具備條件,也可采用常規均勻行移栽,優先選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提高工作效率和栽插質量。
四、頭季稻收獲
(一)選擇適宜的收獲期
頭季稻收獲應在完熟期或蠟熟末期進行,此時谷粒全部變硬,多數穗穎殼變黃,穗軸上干下黃,籽粒含水量為15—28%,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營養物質少部分向谷粒轉移,大部分貯存在植株體內,準備供再生芽生長。收獲太早,植株體內營養物質貯備不夠,不利于再生芽生長;收獲太遲,影響再生季安全齊穗。
留茬高度應根據收獲時間和品種特性相應調整。如果收割時間早、再生季有較充足的生長時間,可以留低樁;低位芽生長期長,穗大產量高。如果收割時間偏遲,宜留高樁,倒二節、倒三節生長期較短,可以保證再生季安全齊穗。從各地探索實踐來看,如收獲時間在8月8日以前,宜采用中低留茬,平均留茬25—30厘米;如收獲時間在8月8日至15日宜采用中等留茬,平均留茬高度30—35厘米;如收獲時間在8月15日以后宜采用高留茬,平均留茬高度40—45厘米左右。
(二)選擇適用機型
再生稻頭季稻收獲時,宜選用再生稻收獲機,并配套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保持直線行駛,降低直行碾壓率。再生稻收獲機是近幾年針對頭季稻碾壓率高研發的機型,具有“窄履帶、寬割幅、輕量化”等特點,一般履帶寬度30cm左右、割幅260cm以上、平均接地壓力≤30kPa。與常規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相比,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等性能差異不大,而直行碾壓率大幅度降低。據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田間測試,再生稻收獲機平均直行碾壓率為25.31%,比常規機型直行碾壓率降低47%。部分機型還配套留樁扶正機構,采用前進速度與扶正機構轉速和高度等自動匹配控制技術,實現碾壓留樁的自動扶正,有效提高再生季產量。
如不具備條件,也可選用傳統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并調整改造,并配套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宜將50cm左右的常規履帶更換為30cm左右的窄履帶,降低直行碾壓率;應加裝高轉速莖稈切碎器(轉速3000r/min以上)并均勻拋撒秸稈,減少秸稈在稻茬頂部的覆蓋量,降低對再生季萌發的影響。
如采用預留作業道種植模式,應選用配套的再生稻收獲機,割幅應與插秧機(拋秧機)配套,履帶軌距與預留作業道精準一致,履帶寬度28cm,實現直行零碾壓收獲并解決碾壓留樁再生導致的后季成熟不一致問題;宜加裝高轉速莖稈切碎器,并將秸稈覆蓋在作業道上,以減少雜草。收獲作業時,應共享采用移栽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導航路線,種收聯動,共軌作業。如移栽機械配套的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與收獲機械配套的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為同一品牌,可通過企業數據平臺實現軌跡共享共用;如不具備條件,可將移栽機械配套的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拆卸后安裝至收獲機械上,實現作業軌跡重復使用。
(三)收獲前的準備
收獲前,應根據天氣情況提前放水曬田,提高收獲時稻田土壤堅實度,降低機具碾壓對再生季萌發影響,提升機具通過性。頭季稻收獲時,田塊應相對干爽,達到“腳踩不陷”狀態,可在收獲作業前5—7天排干稻田中的積水并曬田,如期間有陰雨天氣,應適當提前排水曬田時間。
(四)適時收獲作業
收獲頭季稻應最大程度地降低聯合收割機對稻茬腋芽的碾壓損傷。應根據田間實際情況,提前規劃好收割路線,采用大“回”或“川”字型,延長單趟收割距離,盡量減少田間掉頭轉彎次數,減少碾壓稻茬腋芽;對于連片田塊,宜按照一個方向跨田埂收獲作業。秸稈需切碎并均勻拋灑,防止堆積影響休眠芽萌發,降低再生季產量。
如再生稻品種草谷比較小,應適當降低脫粒滾筒轉速、脫粒間隙和風機風量等作業參數,以降低籽粒脫粒損傷、夾帶和清選損失。如遇再生稻較為潮濕,應經常檢查凹板篩、清選篩是否堵塞,注意及時清理。
如采用預留作業道種植模式,應采用北斗導航輔助系統將收獲機履帶對準預留的作業道,實現“直行零碾壓”頭季稻收獲。
有條件的可選用“無人駕駛”系統,在田間地頭調頭轉彎時,自動規劃最優路徑,減少作業行程,降低地頭碾壓率。
五、再季稻田間管理和收獲
(一)及時灌溉
頭季稻收獲后,應及時灌催芽水,防止水稻莖稈及根系枯死。碾壓行再生芽長出前,白天應排水,防止碾壓行稻樁被煮爛死苗。灌水后待地塊自然落干再灌水,后期保持干濕交替。
(二)適期施肥
頭季稻收獲并灌催芽水3—5天后,應及時追施發苗肥,可每畝施尿素10斤和復合肥20斤,促齊芽壯芽;頭季稻收獲15—20天后再每畝施尿素10斤左右。頭季稻收獲10天左右,可適量噴施蕓苔素提高再生力。
(三)再生季收獲
再生稻再生季低位芽萌發稻穗生育期長,碾壓行再生季萌發慢,相對遲熟;應待低位芽和碾壓行萌發稻穗基本成熟時,再搶晴及時收割,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再生季收獲與常規水稻收獲差異不大,可選用常規全喂入谷物聯合收割機或再生稻收獲機進行作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