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為大力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推廣,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日,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五批)》,共包括5個重點方向共103項低碳技術。
其中農業領域降碳類共包括“糞-沼-蔬”生態循環與生物質能發電系統化技術、農業有機固廢酶解高效腐熟關鍵技術、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生物動力循環種養生態減排技術、基于太陽能高效利用替代高碳排放供暖的設施農業減碳系統技術等5項技術,詳情如下:
1、“糞-沼-蔬”生態循環與生物質能發電系統化技術
技術內容:利用豬糞尿厭氧發酵產沼氣,沼氣提純生產生物天然氣,沼液精準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精準滴灌,沼液濃縮生產高端有機水溶肥,沼液硝化減排固氮和水培蔬菜種植。
技術適用范圍:適用于種養結合全產業鏈行業與能源行業協同發展領域。
2、農業有機固廢酶解高效腐熟關鍵技術
技術內容:采用全封閉式高溫(80℃~85℃)快速發酵裝備,結合復合酶解制劑,將農業有機固廢腐熟時間縮短到2h,實現高產能連續生產。本技術可對原料中病原微生物實現100%殺滅效果、不同抗生素殘留轉化率100%,同時采用保氮固碳腐熟新工藝,通過密閉發酵減少碳排放、碳氮排放,腐熟過程中二氧化碳、氨氣排放趨近于零,無甲烷形成。
技術適用范圍:適用于農業有機固廢的酶解高效腐熟及資源轉化利用。
3、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
技術內容:通過利用糧堆內部的“冷芯”和“冷源”來調節倉溫和糧溫,冬季通過通風系統降低糧溫并蓄存冷量,利用自然環境中的低溫來預冷糧堆,形成一個天然的“冷芯”,為夏季控溫做準備;夏季利用小功率風機將糧堆內部的冷空氣抽出,通過保溫風管輸送到倉內空間,以此來降低倉溫和糧堆的溫度梯度。
技術適用范圍:適用于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較好,具備一機多道通風系統的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適用于經過冬季通風降溫后全倉平均糧溫在 5℃以下、夏季明顯存在“熱皮冷芯”現象的散裝儲存糧堆。適用于冬季蓄冷條件更好的低溫干燥儲糧生態區(第2區)、低溫高濕儲糧生態區(第 3區)以及中溫干燥儲糧生態區(第4區)。
4、生物動力循環種養生態減排技術
技術內容:利用生物動力和生物益生菌技術改善畜禽腸道微生物環境,實現林、農、工三業互補融合發展,提高林業附加值;原位資源化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秸稈、綠廢、糞污等有機污染物,以及資源化利用無機污染物生產現代農業設施,優化林業機械作業和綠色清潔能源空間。
技術適用范圍:低效林改造、生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和風光新能源產業。
5、基于太陽能高效利用替代高碳排放供暖的設施農業減碳系統技術
技術內容:通過與設施農業日光溫室結構的耦合,以不低于65%的光熱轉化效率吸收熱量,進而通過水、土壤存儲,并通過高效的換熱方式,加熱設施農業的環境溫度與根區土壤溫度,達到在寒旱地區瓜果、蔬菜類農產品越冬生產所需的綠色低碳低成本能源供給的需求。
技術適用范圍:陜西、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的戈壁荒漠節水、節能型設施農業。
對此,AI元寶認為,這5項技術的推廣將加速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標準化、產業化進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 推動資源循環利用與減排增效
例如“糞-沼-蔬”生態循環技術通過豬糞尿厭氧發酵產沼氣并提純為生物天然氣,沼液用于精準施肥和水培蔬菜種植,實現種養結合全產業鏈的碳減排與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有機固廢酶解技術則通過高溫快速發酵縮短處理時間至2小時,減少碳排放和甲烷生成,同時實現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殘留的100%控制。
• 促進農業技術規模化應用與成本降低
目錄中技術如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通過調節糧堆溫度降低能耗,適用于全國多個儲糧生態區,可減少糧食儲存環節的碳排放。太陽能設施農業減碳系統技術則針對西北干旱地區,通過光熱轉化實現綠色能源供給,降低傳統供暖碳排放。這些技術的推廣將推動農業降本增效,提升綠色生產競爭力。
• 強化區域適應性發展與產業融合
技術如生物動力循環種養技術結合林、農、工三產,優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清潔能源布局,適用于低效林改造和生態農業發展。同時,政策文件(如農業農村部2025年指導意見)提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產業體系,與目錄技術形成協同效應,推動區域農業結構向低碳化轉型。
• 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通過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等技術(如目錄中保氮固碳工藝),增強農田土壤固碳能力,結合農業碳匯交易試點(如浙江茶園碳匯案例),推動農業從“排放源”向“碳匯載體”轉變。
免責聲明:本文借鑒AI生成綜合整理,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中技術目錄相關內容來源于生態環境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