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政策與標準】 各市農業農村局,廳屬各單位:
為充分發揮我省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做強做優茶葉、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蠶桑等特色農業產業,統籌抓好生產發展、產銷銜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著力穩面積、提品質、創品牌,培育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要素集聚、鏈條完整、業態豐富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做好“土特產”大文章,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基本思路
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按照“適區適種、適地適栽”的原則優化區域布局。對市場供大于求的產業,優化種植結構,適當控制新增面積,著力提升畝均效益。對消費需求增長的產業,著力鞏固優勢產區,優化品種結構和熟期結構,提升品質質量。
優化模式、節本增效。針對不同特色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優化地方主栽品種溫、光、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模式,開展農機農藝融合及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等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減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優化鏈條、營銷增效。依據市場邏輯和市場適應性,注重特色產業鏈補充和產業鏈延伸,推動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加大專業性營銷隊伍和營銷體系建設,推進“優質優價”營銷策略開發和應用,提升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優化業態、融合增效。依托地方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優勢,圍繞傳承歷史經典,挖掘文化價值和休閑價值,結合自然景觀和鄉土風情,打造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農文旅體驗場景,發展壯大以特色農業產業為載體的新業態,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附加值。
二、重點工作
(一)培優品種,強化特色農業發展基礎
1.保護種質資源。用好特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成果,發掘優異種質資源。建設完善茶葉、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庫(區、圃),保存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地方特色品種。加強種質資源精準評價和保護利用。
2.培育新優品種。緊緊圍繞特色茶、果、菜、藥等,開展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著力開展種質資源創制、品種選育等工作,發掘和鑒定與育性、品質、產量、抗性等優異性狀相關的功能基因,提純復壯一批地方特色品種,選育培育一批穩產、高抗、廣適、功能性和專用型品種,豐富產品供應,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3.建設良繁基地。以生產需求為導向,加強數字化快速繁育與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建立種苗標準化生產和高效繁種制種技術體系。依據市場需求,推進優良品種更新換代,著力發展優質種苗,恢復發展傳統特色優良品種種苗。在生態適宜地區,建設區域性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良種繁育基地。
4.良種良法配套。重視傳統優良品種和新優品種的應用。整建制推進科學施肥增效、病蟲草害綠色防控,以及健康土壤保持、土壤連作障礙改善等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集成應用,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開展耕、種、管、收全程生產栽培關鍵技術指導,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二)提升品質,夯實特色農業發展根基
5.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引導我省有潛力、有基礎的特色農業向資源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的產區集中,逐步建成地方適應性生態茶園、精品果園、道地藥園、放心菜園、特色菌園等。皖北地區重點打造果藥菌產業帶,江淮地區重點打造設施果菜菌產業帶,皖西皖南地區重點打造茶菜藥桑菌產業帶。
6.增強優質生產能力。加強基礎設施條件建設,逐步完善水利、電力、道路、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治等生產設施條件。明確產量和品質形成精準調控措施,開展農機農藝融合和智能調控技術研發與應用。強化小型機械在耕種、施肥、植保、修剪、采收、加工等關鍵環節的應用,提升產品優質生產能力和收獲指數。
7.提升采后加工水平。開展采后品質保持的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以及功能性成分發掘和深加工。鼓勵開展貯藏、鮮切包裝、冷鏈物流等初加工設施建設,優化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支持色選分級、智能拼配等裝備普及和數字化改造,開展果汁、飲片、提取物、保健品、功能食品等深加工產品研發。推進清潔化、數字化加工線建設,減少過程損耗,提升產品品質。
8.推進數字智慧賦能。圍繞產業特點和市場規律,加快“數字皖農”建設,深化“5+8”數字鄉村試點,推進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建立智能化信息獲取系統、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病蟲害早期預警與智能管理系統、智能作業裝備系統、設施環境智能調控系統,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在特色產業的深度應用。
(三)培育品牌,筑牢特色農業發展優勢
9.培育創響知名品牌。充分挖掘和發展鄉村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深入實施“皖美農品”行動。鼓勵地方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依據生產實際,差異化打造地域特色產品品牌,培育“土字號”“特字號”“鄉字號”“村字號”品牌,不斷樹立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0.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立足市場需求、資源稟賦,集中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逐步形成特色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探索跨地市聯動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引導各類要素向特色產業集聚,逐步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型經濟圈。著力打造一批產業布局合理、輻射帶動能力強、全產業鏈升級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11.培育優勢加工企業。以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打造和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為切入點,加大特色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引進一批行業頭部企業、領軍人才。以茶果蔬藥菌等精深加工為引領,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質擴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12.健全質量追溯體系。支持分批次建立中藥材、蔬菜、水果等重點品種等級標準、農殘快檢標準。引導各地積極申報特色產業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加強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智慧監管,充分發揮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溯源作用,推進合格證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
(四)融合推進,打造特色農業發展樣板
13.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圍繞優質、輕簡化生產技術應用,聚焦可持續生產能力提升,集成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建立一批生態化、標準化、宜機化、輕簡化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蠶桑生產基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立體種植、間作套種等生產模式,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和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到2027年,新增改造提升茶果藥標準化生產基地各10萬畝,設施蔬菜產量占蔬菜產量的比重達到47%以上。
14.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參與代耕代種、代防代治、代管代收等特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完善集產品收購、貯藏、加工、流通、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提升特色農業集約化水平。
15.拓展專業化營銷渠道。依托“皖美農品”,深入挖掘特色農業文化內涵,講好特色農產品故事。聚焦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內銷、外貿兩個市場,省內、省外各類展會,多頻次、多形式開展“小品類、大品牌”市場營銷。實施“互聯網+”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引領分級包裝、分級銷售,提升銷售組織化程度。
16.促進產業化深度融合。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產基地。依托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田園生態風光、農耕民俗體驗、農家美食品鑒、休閑養生度假相融合的新業態和新場景,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滿足城鄉居民體驗和消費需求,提升產業綜合效益。到2027年,全省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1050億元、1000億元、2100億元、1100億元。
三、保障措施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認真梳理當地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明確發展方向、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統籌協調、多方參與、分工協作的推進機制。一是整合資金,支持老舊生產基地及設施改造,開展生產標準化建設。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申報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項目。二是發揮省綠色食品產業主題基金引導撬動作用,結合地方產業特色與優勢,設立特色農業區域及行業子基金。三是穩妥推進農業生產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銀行機構開展農業設施抵押貸款。鼓勵保險機構開發保險產品,推進特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四是落實好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有效保障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需求。五是總結提煉推介一批特色農業優質高效綠色發展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特色農業整體提升。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渠道,加大特色農業品牌宣傳。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2025年1月20日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