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老舊低效設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術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
農技栽培〔2025〕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技(種植業、經作、園藝、特色產業、特色農業、綠色食品、果蔬、蔬菜、蠶業)站(中心、辦)、農機推廣站(中心),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技推廣總站、農機推廣總站:
為落實《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強化老舊設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術支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組織編制了《老舊低效設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術指導意見(試行)》。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應用,提升老舊設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質量,助力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2025年1月21日
老舊低效設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術指導意見(試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更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設施蔬菜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生產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綠色生產技術覆蓋率不斷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穩步提高,但也面臨老舊低效設施占比偏高,總體生產效能偏低等挑戰,嚴重制約設施蔬菜產業質量效益的進一步提升。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落地實施,有效指導老舊低效設施規范化改造升級,推動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牢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推進《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落地實施,以規范指導傳統設施蔬菜優勢產區老舊低效設施有序升級和低碳節能綠色生產為目標,以提高單產水平、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光熱水土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提升設施結構安全性、設計建造規范性、生產環境可控性和宜機化作業水平為重點,以強化現代科技引領和技術裝備支撐為關鍵,分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西北地區、南方地區3大片區提出老舊低效設施改造升級重點、裝備配置方案和農藝技術方案,為傳統優勢產區設施蔬菜基地的提檔升級提供技術指引,為加快形成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新格局提供支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結構標準化原則。結合各片區氣候資源特征、主流設施結構和主要性能問題,分區域分類型針對性提出設施改造升級的主體參數、結構用材、生產性能等技術要求,確保設施結構的規范性和標準化。
——堅持改造宜機化原則。以滿足農機裝備的通暢運行為準則,在園區規劃設計、設施出入口設置、內部空間尺寸等方面,提出宜機化技術改造要求,確保溫室結構、農機裝備、栽培農藝的有機融合。
——堅持裝備體系化原則。按照“耕種管收運”全程機械化作業目標,結合種植品類和栽培茬口,形成適宜于不同溫室生產模式的農機作業裝備和環境調控設備配置方案,減輕生產運行的勞動作業強度,實現省力化作業、精細化調控。
——堅持農藝綠色化原則。突出生態種植理念,在環境調控、土壤治理、肥水管控、植株調整、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針對性地配套綠色化關鍵技術,提高設施蔬菜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安全性。
三、總體目標
到2030年,指導完成老舊低效設施改造提升2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改造100萬畝、塑料棚改造100萬畝,促進信息化、機械化與設施化融合,推動老舊低效設施向大型化、宜機化、智能化轉型,示范帶動各地加快設施改造升級,實現設施蔬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促進質量效益和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四、分區域推進老舊低效設施改造提升
(一)以宜機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為核心,推進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老舊低效設施改造
1.區域主要設施類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該區域約占全國設施蔬菜面積的60%,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和塑料中小棚為主。設施蔬菜起步早、規模大,老舊設施占比最高,超過50%。
該區域現有日光溫室以厚土墻、鋼竹混合結構為主,由于缺乏統籌規劃,普遍存在采光、保溫設計不合理,墻體過厚且強度差,室內立柱多且下挖過深,缺乏農機進出通道、難以進行機械化作業,場區水電路及灌排系統不配套等問題,土地利用率僅為35%左右,光能利用率低,環境調控水平差,抗災能力弱,設施建造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低,不能滿足現代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需要。
2.區域設施結構改造優化技術要點
該區域重點發展的設施類型是:日光溫室、單棟塑料大棚(含外保溫塑料大棚)、連棟塑料大棚。區域內各地可根據資源稟賦、種植蔬菜的種類和茬口,選擇適宜設施類型,對老舊低效的存量設施進行改造升級。
(1)日光溫室。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合理選擇蓄熱保溫異質復合墻體、裝配式柔性保溫墻體等圍護結構。跨度宜10m~16m,長度不低于80m,采光屋面角26°~35°,室內距離溫室南側底腳線0.5m處的屋面骨架高度不低于1.5m,前底角控制在72°~75°。溫室跨度12m以內的應采用無立柱結構,跨度12m以上的可設置立柱,但應以不妨礙機械化作業為原則。應設置農機出入口,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2m。選用有效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并配備保溫、通風、補光、遮陽、加溫等環境調控裝備。冬季種植喜溫蔬菜的溫室室內夜間最低氣溫應不低于10℃。
(2)單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跨度宜為8m~12m,長度不低于60m,脊高3.5m~4.5m,大棚內距離兩側底腳線0.5m處的骨架高度不低于1.8m,棚內無立柱。應設置農機出入口,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2m。大棚兩側及頂部設置通風口,通風口安裝防蟲網。合理配備保溫、通風、遮陽等環境調控裝備,提高大棚周年利用率。
(3)外保溫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跨度16m~24m,脊高宜5m~7m,長度不低于80m,大棚內距離兩側底腳線0.5m處的骨架高度不低于1.8m,室內可設置立柱,但應以不妨礙機械化作業為原則。兩側和頂部各設置通風口,通風口應安裝防蟲網。南北走向應采用對稱結構,東西走向宜采用非對稱結構。選用有效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合理配備保溫、通風、遮陽、補光、加溫等環境調控裝備,實現大棚周年高效利用。
(4)連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單跨宜8m~10m,總跨度不宜大于40m,長度不宜超過60m,脊高宜大于4.5m,天溝高度不低于3m,開間宜為4m。選用有效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合理配備保溫、通風、遮陽、補光、加溫等環境調控裝備,提高大棚周年利用率。
3.配套關鍵生產技術
(1)設施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持技術。設施內增施秸稈源優質有機肥、益生菌有機肥,采用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提高土壤肥力;高溫悶棚后增施微生物肥料,修復優化土壤微生物菌群結構;深松/深翻土壤,采用合理輪作和精量灌溉施肥,必要時使用土壤改良劑,保障土壤可持續利用。
(2)宜機化起壟和機械化作業技術。為便于機械化耕整起壟作業,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的種植行向都應與棚室的走向(延長線)相同,采用大壟距或寬溝窄畦種植方式,配套適宜密度和植株調整方法,以便于耕整、起壟、鋪設
滴灌帶、覆膜、秧苗移栽、植保、采收運輸、秸稈還田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
(3)設施蔬菜環境智能調控技術。設施內按需配備調溫、調光、調濕、通風等環境調控設備,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設施環境的精準感知和精細調控。
(4)設施蔬菜周年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綜合運用冬季加溫補光、夏季遮陽降溫等環境調控手段,選用抗逆高產優質蔬菜品種,應用蔬菜集約化育苗、嫁接促根壯秧、精量灌溉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抗性誘導等技術,保障設施蔬菜周年穩產高產,實現綠色高效生產。
(二)以保溫蓄熱能力和水肥利用效率提升為核心,推進西北地區老舊低效設施改造
1. 區域主要設施類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該區域約占全國設施蔬菜面積的15%,以日光溫室為主。該區域推廣日光溫室時間較長,部分區域老舊溫室占比較高。
該區域存量設施普遍存在室內空間小、蓄熱保溫性能弱、機械化程度低、環境調控能力差等問題,部分設施骨架腐蝕老化,墻體出現開裂,承載能力差,抗風沙能力弱,沙塵及強風對溫室生產影響大。設施蔬菜生產栽培技術規范化程度低。設施蔬菜基地普遍缺乏雨水利用設施。
2. 區域設施結構改造優化技術要點
該區域重點發展的設施類型是:日光溫室、單棟塑料大棚(含外保溫塑料大棚)、連棟塑料大棚。在遵循合理采光、保溫、蓄熱、抗風沙、集雨、宜機化以及資源節約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栽培蔬菜種類、栽培茬口以及栽培模式等因素,對老舊低效的存量設施進行改造升級。
(1)日光溫室。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跨度宜12m~16 m,長度宜80m~100 m,采光屋面角28°~35°,室內距離前底角線0.5m處的屋面骨架高度不低于1.5m,前底角控制在72°~75°。跨度在12m以內的不設立柱,12m以上的可設置立柱,但以不妨礙機械化作業為原則。應設置農機出入口,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2m。后墻與山墻采用柔性復合保溫墻體材料時,要求復合保溫墻體材料外層防雨抗老化,中層隔熱性好,導熱系數低,內層宜選用蓄熱性能好的材料。在戈壁沙漠地區,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沙石等資源構筑以模塊化蓄熱保溫墻體為特色的戈壁沙漠日光溫室。在山坡地區,宜充分利用高差山體做后墻,建設山坡地日光溫室。選用有效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并合理配備保溫、通風、加溫、補光、遮陽等環境調控裝備,滿足蔬菜周年栽培。
(2)單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跨度宜10m~12m,長度不低于60m,脊高宜4.5m,大棚內距離兩側底腳線0.5m處骨架高度1.8m~2.0m,棚內無立柱。應設置農機出入口,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2m。大棚兩側及頂部設置通風口,通風口安裝防蟲網。合理配備保溫、通風、遮陽等環境調控裝備,提高大棚周年利用率。
(3)外保溫塑料大棚。同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
(4)連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單跨宜為8m~10m,總跨度不宜大于40m,長度不宜超過60m,脊高宜大于4.5m,天溝高度不宜低于3m,開間宜為4m。風沙大的地區宜在大棚四周外側增加一道高強度的保溫防風沙膜。選用有效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合理配備保溫、通風、加溫、補光、遮陽等環境調控裝備,提高大棚周年利用率。
3. 配套關鍵生產技術
(1)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綜合利用工程節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技術,充分利用河水、井水、雨水、雪水等水源,選用抗旱品種、嫁接栽培、地面覆蓋等技術,采用滴灌、微灌、暗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實施精量灌溉施肥。有條件的地區鼓勵采用無土栽培技術。
(2)日光溫室宜機化起壟和機械化作業技術。同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
(3)設施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持技術。同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
(4)簡易槽式基質栽培技術。在無法進行傳統土壤栽培的戈壁、沙漠、鹽堿地、灘涂地、工礦廢棄地等棚室內采用基質栽培生產技術;以發酵腐熟的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為主要組分,復配沙石等無機物料形成栽培基質,采用營養液精準自動控制技術。
(5)高品質生產技術。選擇高品質(口感型)蔬菜品種,改善設施通風透光條件,在產品品質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水肥或環境調控技術,如番茄等果菜適度提高結果期磷鉀用量或營養液電導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EC值控制在2.5mS/cm~3.5mS/cm、溫差10℃以上等措施;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嚴格控制蔬菜農藥殘留,生產高品質蔬菜產品。
(三)以宜機化和通風排濕能力提升為核心,推進南方地區老舊低效設施改造。
1. 區域主要設施類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該區域約占全國設施蔬菜面積的20%,以單棟塑料大棚和連棟塑料大棚為主。設施蔬菜新發展園區較多,但部分老菜區老舊設施占比較高。
該區域存量老舊設施普遍存在棚型雜亂,部分單棟塑料大棚跨度小、肩高低、不適合機械化作業;部分連棟塑料大棚存在通風設計不合理,通風排濕能力差;中小棚抗災能力弱、操作不便;設施蔬菜基地存在溝路渠不配套、排灌系統不完善、缺乏適合農機進棚作業通道。
2. 區域設施結構改造優化技術要點
該區域重點發展的設施類型是:單棟塑料大棚、連棟塑料大棚等。在遵循合理采光、排濕、保溫、宜機化以及資源節約等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栽培蔬菜種類、栽培茬口以及栽培模式等因素,選擇適宜的設施類型和結構。
(1)單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跨度宜8m~12m,長度不宜超過60m,脊高3.5m~4.5m,大棚內距離兩側底腳線0.5m處的骨架高度1.8m~2.0m,棚內無立柱。應設置農機出入口,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2m。大棚兩側及頂部設置通風口,通風口安裝防蟲網。在冬春光照條件較好的地區,適度發展大跨度保溫大棚,跨度宜16m~24m,脊高5m~7m,棚內可以設置立柱,但以不妨礙機械化作業為原則;兩側和頂部設置通風口,通風口安裝防蟲網;保溫被內置或外置,選用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防老化、防青苔多功能棚膜,合理配備調溫、調光、通風等環境調控裝備,實現大棚周年高效利用。
(2)連棟塑料大棚。采用熱浸鍍鋅全鋼骨架。單跨宜為8m~10m,采用桁架多屋面結構形式,單跨可根據單個屋面尺寸模數確定。總跨不宜大于40m,長度不宜超過60m,脊高宜大于4.5m,天溝高度不宜低于3m,開間宜為4m。在冬春有保溫需求的地區,可適當選擇雙層屋面骨架結構,在有通風排濕需求的華南、贛南地區,可選擇鋸齒形結構。選用使用壽命3年以上的防老化、防青苔多功能棚膜,合理配備調溫、調光、調濕、通風等環境調控裝備,提高大棚周年利用率。
3. 配套關鍵生產技術
(1)水(濕)旱輪作和土壤改良技術。采用蔬菜-水稻輪作、旱生與水(濕)生蔬菜輪作;夏季換茬季節采用高溫悶棚,配合施用石灰氮(氰氨化鈣)和稻麥秸稈還田;施用土壤調理劑和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增施優質有機肥和應用配方施肥技術,采用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2)設施蔬菜機械化輕簡化生產技術。土壤耕整、起壟、鋪設滴灌帶、覆地膜、移栽、秸稈還田等環節應實現機械化生產,灌溉施肥采用水肥一體化設備,環境調控采用自動化裝備,病蟲害防控、植株管理、采收運輸等環節實現輕簡化作業。
(3)設施蔬菜抗逆穩產栽培技術。冬春季應選用高保溫高透光型流滴消霧膜、采用多層內保溫覆蓋、LED補光和臨時加溫等設施改善棚室光溫條件;應用誘抗劑和海藻糖等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通過選用適宜透光率的遮陽網、增加棚室頂部通風面積等措施應對夏季高溫高濕環境。
(4)設施葉菜水培周年生產技術。在環境條件控制良好的溫室內搭建淺液流設施(NFT),配套建設LED立體育苗設施,種子消毒后利用LED育苗設施育苗,秧苗三葉一心時定植到NFT栽培床上,采用間歇式供液方式供應營養液,根據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需求調整營養液配方和溫室環境控制參數,及時采收后將設施消毒進行下一茬種植。
(5)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選用抗病品種,采用高壟栽培、地膜覆蓋、肥水一體化、植株調整優化群體結構等農藝措施,適時通風換氣,降溫排濕,減少病害發生。棚室所有通風口均安裝防蟲網,設施內懸掛黃板、藍板、性誘劑、
殺蟲燈等,通過物理防控減少蟲害發生。設施內可釋放麗蚜小蜂等天敵昆蟲對粉虱進行生物防治。同時,可應用微生物農藥及早防治病蟲害。
(四)以公用工程配套設施能力提升為核心,推進老舊低效蔬菜基地基礎設施改造
遵循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要求,對基地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完善并合理配置道路、給排水、凈水處理、雨水收集、供電、通信、消防等配套工程;按需建設農資貯藏、農機存放、農業廢棄物回收及基質化處理等配套設施;結合生產規模,合理配套產地預冷、分級分選、包裝加工等產后處理設施。
(1)道路設施。主干道路寬度宜為3m~6m,最大縱坡為8%;支道寬度宜為2m~3m,最大縱坡為8%;道路設計應便于農機裝備出入溫室、塑料大棚。
(2)給排水、雨水收集設施。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設施,應與道路設施、供電設施等統籌安排,減少渠道、集水池水量滲漏損失;在西北缺水地區,加強雨水收集設施及低成本水處理設施配套,集流能力應與蓄水容量相協調,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南方熱帶氣旋及北方溫帶氣旋易導致洪澇災害和農田漬害的地區,應根據設施蔬菜園區地形地貌,統籌規劃建設灌排兩便的水利工程設施。
(3)電力設施。變(配)電設施應設置在地質穩定安全、不受積水或洪水淹沒威脅的地區,不影響臨近設施,不破壞生態環境;所有用電設備必須有良好接地;帶有插座輸出的電路應安裝漏電保護器;電線電纜安裝位置不應影響工作人員的農事操作及農機裝備的正常工作。
(4)通信設施。配備網絡通信設備,便于后期發展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等。
(五)以環境調控和生產作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為核心,推進老舊低效設施裝備配套
1.設施環境調控裝備
(1)保溫:卷簾(被)機、保溫被(幕)、內置電動保溫膜卷放裝備等。
(2)加溫:熱風機(爐)、空氣源熱泵、水暖鍋爐等。
(3)通風:自動放風裝置、軸流風機等。
(4)調光:補光燈、遮陽網等。
(5)加濕:高壓彌霧裝置、離心式噴霧風機等。
(6)降溫:風機濕簾裝置。
(7)氣肥:CO2發生裝置、生物質發酵產氣裝置等。
(8)綜合環境控制系統:
傳感器、控制器、綜合管控軟件等。
2.生產作業裝備
(1)果類蔬菜生產
果類蔬菜生產配套農機裝備及其作業性能,如表1所示。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