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臨汾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安排部署,牢牢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多措并舉,多元并進,全源頭、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推動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
一、全源頭夯實單產提升基礎,在土地改造上“求效”。
一是農田宜機改造。農田宜機化改造是提升農田質量的有效措施。近年來,分別在永和、鄉寧、安澤、古縣、洪洞等地開展了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通過改造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泥沙流失率減少了50%,水土流失治理度達80%,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改造后的地塊,耕地質量提升、農業集約增效,單位畝產提高20%以上。 二是推廣深翻技術。今年以來,臨汾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根據當地條件和生產特點,認真分析深翻技術特點,通過建立示范點、爭取補貼、強化培訓、宣傳帶動等方式,大力推廣耕整地機械化技術,在平川區一年兩作有條件的地塊采用深翻整地一體機作業,在東西兩山冬閑田采取秋翻或春翻作業,且保證深度在25厘米以上。打造了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示范基地,切實加強了我市深翻技術應用范圍和普及效能。
二、全方位把握單產提升重點,在優化種植上“提效”。
一是
提升機播質量。為提高播種質量,加快推進高性能
播種機示范推廣,積極引進各種先進播種機并開展相關試驗。引進了“品”字形播種機、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一體化播種、指夾式播種機、氣力式播種機、分層
施肥播種機、鋪膜播種機等,開展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建立玉米播種機械化技術實驗示范區2個。同時,積極鼓勵,組織研發,引導臨汾市全國農機“土專家”王小虎研發制造了小麥寬窄行施肥播種機、小麥寬播幅旋耕播種機、小麥溝播播種機、玉米防纏草播種機、大豆玉米免耕播種機等五種機型,實現了旋耕、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體化作業。在曲沃縣史村、襄汾縣西賈村分別采用勺輪式、氣吸式、指夾式播種機開展玉米播種試驗,通過對不同播種機播種玉米效果開展跟蹤對比監測,為高性能播種機推廣使用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探索種植模式。連續三年分別在一年一作和一年兩作地塊進行了4000株、5000株、6000株三種模式的種植,開展玉米密植試驗項目,達到了理論預期的效果。通過試驗田的測試,在施肥水平高、土壤肥力好、墑情適宜、灌溉條件、生產條件好的情況下,密植模式有較大優勢,可獲得高產量,其中5000株種植模式產量最高,經濟效益最好。同時形成了機械耕地→機械勻撒基肥→機械整地→精量播種機播種→田間管理(高效植保)→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化秸稈還田的技術模式,總結掌握了以耐密品種、合理密植為核心,配套精量播種、化學調控、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秸稈還田等關鍵技術。
三、全鏈條抓住單產提升關鍵,在精細管理上“求效”。
一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為了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普及水肥一體化技術,全面提升水資源和化肥利用率,結合當地地農業生產特點和需求,建設了水肥一體化節本增效灌溉技術裝備應用試驗示范基地2個,試驗、示范物聯網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的應用效果。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全面提升了水資源和化肥利用率,實現節水,節肥,節藥,省工,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
二是推廣無人植保技術。通過開展無人植保飛防項目項目,建立了無人機植保飛防試驗示范區,開展了不同型號無人裝備對比試驗、技術驗證、無人機與傳統機具的對比試驗、生產作業成本和經濟效益測算、示范推廣演示培訓等工作,總結出適合本地小麥、玉米無人植保技術模式,制定了無人機植保飛防作業技術規范。目前,全市無人機植保裝備達到531臺,累計推廣面積規模達到422.73萬畝,且年增長率達到50%。經多點對比測定,平均畝均增收節支132.2元,總經濟效益達到55884萬元。
四、全環節強化單產提升支撐,在做足保障上“增效”。
規范的操作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障。近年來,臨汾市農機部門牢固樹立減損意識,嚴把機收減損、產后烘干等重點環節,做好保障支撐。一是推廣減損技術。為最大限度降低糧食作物生產損失,提高糧食單產,臨汾市農機部門在“三夏”“三秋”等農業生產重要時節,全力做好機收減損工作,常態化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大宣傳、大培訓等活動,讓機收減損意識深入人心,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短視頻、微信等傳播渠道,開展機收減損知識宣傳、效果宣傳、典型宣傳,增強農機手減損意識。積極開展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活動,印發了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制發了機收減損手冊、小視頻等培訓材料,采取“線上+線下”和“實操+理論”相結合的模式,將機收減損政策和技術融入項目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中,開展機收減損技能培訓20余次。同時,組織農機專家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將作業標準宣貫到戶、到人,不斷提升廣大農機手的操作水平。創新比武模式,11個小麥主產縣及17個玉米主產縣采取統一標準、自定時間、自選地塊、分段作業、分段測量的形式分別開展了機收減損比武活動,實現機收減損比武全面覆蓋,進一步引導了廣大農機手精細操作、提升技能、降低損失,營造出良好的機收減損氛圍。經監測,“三夏”期間,全市小麥機收損失率控制在1%以下,“三秋”期間,全市玉米機收損失率控制在1.8%以下,均低于全省控制線,確保了糧食穩產增產。二是推廣烘干技術。近年來,全市小麥播種面積300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400萬畝左右。小麥平均畝產約580斤、總產量約87萬噸;玉米平均畝產約614斤、總產量約122萬噸。2023年小麥、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6.46%、86.21%。截止目前,我市擁有循環式烘干機98臺,總噸位8170噸,產地烘干能力達到40.75%,年實際烘干量93422噸。針對存在缺口的情況,臨汾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堅持合理、實用、效能原則,以綠色環保和智能化、信息化為目標,統籌考慮現有糧食烘干中心(點),以縣域為單位編制糧食烘干能力配置專項規劃,科學確定烘干輻射半徑,合理布局,高起點建設和改造烘干中心,實現烘干處理自動控制、精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顯著提升糧食烘干設施節能水平。一方面通過項目資金支持,2024年在襄汾縣建設了烘干示范中心,在曲沃縣和大寧縣分別建立了烘干示范點,帶動提升了全市烘干能力。另一方面以農機合作社為主,廣泛吸收各類種糧主體參與,通過獨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新建、改擴建一批糧食烘干中心。同時,全面提升烘干設施節能環保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將糧食烘干處理設施運行維護、安全操作技能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做到了烘干中心操作人員培訓全覆蓋。在糧食烘干時節,組織農機專家開展巡回服務,送技術到田間地頭,確保烘干中心運行順暢。
總之,臨汾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通過緊緊把握土地這個根本,抓住農機推廣這個關鍵,運用好技術和項目支撐,提高了全市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為推動糧食單產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技術集成和創新,推動地力提升、精準播種、機收減損、產后烘干、農機推廣等工作,促進單產穩定可持續提升。同時,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技術的,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確保糧食安全和生產穩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