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會展快訊】 8月15日,作為2024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大會的重要平行論壇之一——高效、低損收獲技術與裝備發展論壇與大會同期舉行,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會長陳志蒞臨指導。該論壇聚焦于
收獲機械高新技術的前沿突破及糧食機收減損的關鍵議題,匯聚業界精英與頂尖學者,共謀收獲裝備的創新發展之路。論壇由江蘇大學大田收獲裝備研究所所長、教授馬征主持。
作為收獲機頭部企業之一,科樂收農業機械貿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收獲機械產品總監付信偉以其深厚的行業科研經驗,率先為大家帶來了CLAAS
收割機所搭載的CEMOS智能自動控制系統的詳細講解,分享這一最新科研成果。該系統憑借集成的高精度
傳感器群和尖端算法,實現了收割作業的精準無誤與自動化智能調節。其集成的自動巡航、高效自動脫粒、精準自動分離、先進的4D清選系統以及全面的自動作物流監控等功能,不僅大幅度提高了作業效率與作物收獲的品質,還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顯著減輕了駕駛員工作負擔,并減少了維修中的誤操作。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付君,則是從學術角度深入探討了我國玉米收獲技術裝備的發展現狀及挑戰。他指出,我國玉米收獲技術歷經50年實現了巨大飛躍,但仍面臨高損耗率等難題。基于一線調研,他發現種子選擇與烘干技術的不匹配常導致機收問題,進一步影響收獲效率與質量。在實踐理論支撐下,付君認為,作為我國三大主糧作物之一——玉米的市場潛力巨大,而減少損耗、提升產量、增加收入則是未來機收玉米發展的長期課題和機遇。因此,他鼓勵相關企業,在擁有先進玉米收獲技術的同時,要勇于嘗試,大膽拓展技術的應用場景,共同推動我國玉米收獲技術的全面升級與跨越發展。
作為本次論壇主持同時也是業內優秀學者的馬征帶來了關于收獲機械應用基礎研究與多學科交叉的精彩見解。他指出,農機涵蓋農業生產的機械、機具及裝備領域,橫跨農、工2個學科門類,先天就具有應用和多學科屬性。收獲機械更是農機作業裝備的代表,其創新發展離不開材料科學、信息技術、機械工程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只有通過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才能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推動農業裝備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為了更高效、更智能、更可靠,未來我國收獲機械向更高水平發展,一定需要更多應用基礎研究做鋪墊、做先鋒。
洋馬農機(中國)有限公司開發部部長張中杰從研發者這一專業角度,詳細闡釋了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技術特點與發展趨勢。他表示,當前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農戶對于農業機械有了更高的需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也對農機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還需在機器性能、智能化和綠色環保方面不斷進步,以適應市場需求。
合肥協力液壓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部部長張勇則聚焦于收獲機液壓控制系統的智能化升級方面,分享了相關情況。他重點從液壓構建控制和行走制動兩大部分講解,具體介紹了液壓智能升級階段、液壓助力方式等技術要點,這些液壓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收獲機的操作便捷性和作業穩定性,還進一步提高了作業效率和作物收獲質量。
作為優秀零部件生產企業專家,上海星聯智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獲機電控總工程師牛龍華提供了該公司在收獲機械電控系統領域的最新解決方案。他強調,現如今,通過集成先進的電控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已可以實現收獲機械的遠程監控、智能調度和數據分析等功能,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上海新動力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師邱國平帶來了收獲機專用動力的最新研發成果。他提出作為動力系統供應商,愿與合作伙伴圍繞智慧賦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理念緊密合作,一起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和高質量發展。
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郭志強以收獲機械糧損檢測及可靠性提升關鍵技術研究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研發建造的整車負載測試驗證平臺、農機零部件強度測試驗證平臺等高新技術應用,展現了其公司在智能農業裝備研發方面的深厚實力。
在眾多專家學者完成知識分享后,論壇迎來了高潮部分——圓桌對話環節。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零部件分會繼任會長、銳牛股份董事長朱樹生擔任主持人,與整機及零部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了零部件產業在農機工業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前景。大家一致認為,主機企業在發展,零部件企業也在發展。加強零部件產業的創新能力和質量控制水平,對推動整個農機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