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要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既是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的著力點,又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加大“北斗+智慧農業”模式的應用推廣,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不斷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遼寧是農業大省,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可以起到鞏固糧食穩產保供的“壓艙石”作用,而且對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加大“北斗+智慧農業”應用推廣力度
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運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服務能力。促進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與智慧農業的有效融合,對于實現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耕地高效集約化利用以及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北斗系統在時間空間上可以更加高效、科學地利用農業資源。北斗系統能夠智能編制播種規劃,精確掌握播種農時,精準把控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時機,保證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又能科學安排農機作業時間,優化生產效率和作業順序。此外,北斗系統能夠精準定位農田位置及邊界,準確測量農田面積,實現地塊科學劃分與管理,還可為農機提供自動駕駛服務并高效規劃最優農機作業路徑。
經過實踐驗證,“北斗+智慧農業”使智能農機作業效率提高60%,人工成本減少50%,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技術人員通過對各項數據整理分析,能夠制定出相應的田間管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的單產和效益。北斗系統能夠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詳盡的數據支撐,從而助力農民精準決策,優化種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有效應對“誰來種地”問題
隨著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加劇和城鎮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向城市就業。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難以為繼,“誰來種地”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亟需解決的問題。
通過推廣使用配置“北斗+智慧農業”技術的智能農機、植保無人機可以實現用農機代替人力,緩解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農機和無人機等高科技裝備,不僅可以減輕農村勞動力負擔,同時也能大幅度節省農村勞動力,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三)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北斗系統有助于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提升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通過北斗技術的應用推廣,可以切實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抗風險能力,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北斗系統的應用有利于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農業全要素的優化利用以及高素質勞動力的深度融合,共同催生新質生產力。勞動對象(如土地等)得到高效開發,勞動力得以大量節省,生產資料從傳統農機轉變為智能農機、智能手機和無人機等。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有利于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優化組合,農業生產的高效化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加速產業發展。
二、我省開展“北斗+智慧農業”應用實踐(以鐵嶺市昌圖縣為例)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北斗+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鐵嶺市昌圖縣作為全省產糧大縣,積極探索“北斗+智慧農業”應用。全縣建設的5個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均開展了無人駕駛農機、北斗導航定位、無人機飛防等技術應用,這些技術應用為大面積提高昌圖縣玉米單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昌圖縣運用“北斗+智慧農業”耕作的地塊面積達到210萬畝,占大田播種面積420萬畝的50%。每畝播種玉米株數為4500株/畝,皆為中晚熟品種,預計產量可達2000斤/畝。
(一)北斗導航+自動駕駛
通過使用搭載北斗導航定位的無人駕駛農機,播種完的大田壟距相等、株距一致。明顯優于農機手人工播種作業容易出現壟寬不一、壟高不等的情況。北斗導航種完的每畝地通常能多種出100株玉米,相當于每畝增產4%。綜合來看,“北斗+智慧農業”技術應用比對產值提升約15%。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是我省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也是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該合作社種植的2萬多畝玉米采用了免耕秸稈覆蓋技術,“寬窄行”、“二比空”等多種模式,集中連片的玉米株距、行距均勻整齊。“北斗導航+自動駕駛”不僅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5%,還提升了玉米單產,并降低了駕駛員勞動強度和駕駛熟練度門檻,人工成本可節約2萬元/人/年。
(二)北斗導航+無人飛防
植保無人機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精確控制施肥的位置,根據作物生長的具體需求調整施肥量。系統輔助無人機實現自主起飛、飛行、噴灑和降落,利用高精度定位功能確保精確地按照預設航線飛行,減少對操作人員的依賴,降低操作難度。精確噴灑,減少藥物浪費,提高噴灑的均勻性,避免農民直接接觸農藥。昌圖縣盛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投入15架植保無人機,具有實現播種、施肥、調運、噴灑等功能,一架無人機一天可作業2000畝地,效率提升50倍以上,種子和底肥的使用量節省10%,農藥使用量降低50%左右。例如,同時混噴
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進行生長調節,護航玉米順利抽雄達到促壯、防倒、增產的效果;及時使用無人機投放赤眼蜂等,以生物方法防治玉米螟,確保玉米豐產。
(三)北斗導航+綜合管理
昌圖縣部分合作社還投入資金依托第三方建成全程作業智慧服務平臺,通過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設備、農機物聯網設備、田間氣候監測設備的全面投入使用,實現實時自動采集、存儲耕地質量數據和玉米農藝農情數據,并能定時將采集信息自動上傳到云數據平臺,再通過手機查看監測數據、在線視頻和圖片,及時指導合作社生產管理。
通過安裝在農機上的北斗終端,實時追蹤農機的位置、速度和工作狀態,確保農機作業的精準調度。獲取農機的位置數據和作業數據,并通過北斗系統傳輸至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為調度決策提供依據。
三、加大“北斗+智慧農業”應用,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
當前,“北斗+智慧農業”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和潛力,不過,一方面智慧農業人才不足、普通農民群眾數字素養不夠和對新技術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導致“北斗+智慧農業”的應用推廣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北斗農業服務平臺由不同的企業或機構開發運營,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機制,導致平臺之間難以實現數據共享和整合,很難發揮數據的集聚效應,限制了大數據分析在農業決策支撐中的作用。
(一)試點先行,加大推廣應用力度
利用我省被列為國家“北斗+智慧農業”試點的契機,以鐵嶺市昌圖縣為先行試點打造“北斗+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農業典型案例。通過典型案例,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推廣北斗系統的應用。鼓勵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北斗系統,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通過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以點帶面推進“北斗+智慧農業”發展,在省內不同地區建立北斗智慧農業示范項目,展示北斗系統的實際應用效果,以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
(二)整合資源,共建北斗生態系統
推動5G網絡、遙感監測、地理信息、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共享平臺上的集成應用,用“智慧”賦能傳統農業、裝備現代農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全省各級各類用戶提供更多功能服務。鼓勵企業、高校和農業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或引進推廣低成本、高效型、環保型智能農機。加速建立和完善智慧農機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推動智慧農機與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對接,提高農機的通用性和互換性。政府部門應做好對北斗系統研發、應用和推廣的引導與支持,提供資金支持,必要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將可利用的資源整合,以新質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共享數據,促進農機農藝融合
逐漸打破部門、行業、領域、地域之間的數字壁壘,聯通省農業農村、氣象、自然資源、水利等涉農部門業務應用系統的數據資源,推進數據信息交換共享利用和二次挖掘行業應用價值,向數據要素要新質生產力。除此之外,還要重視農機農藝融合的實際應用,例如采用“二比空”、“四比空”、“寬窄行”等種植模式、使用一體化
播種機、分帶分控植保機械和
收獲機等,農機農藝融合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量,還能推動農業技術和設備創新。
(四)服務應用,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充分依托沈陽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等省內農業科研院所,東北大學等信息通信技術院校的技術研發力量,一方面培養農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充分發揮智慧農業政產學研用的作用,另一方面推行“訂單式”培養、“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加強農民數字素質培訓,提升農民數字技術水平和智慧農業管理能力,打造一批農業農村基礎人才。只有信息化農業人才持續壯大,才能把新質生產力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
(五)總結經驗,做好典型案例宣傳
擴大“北斗+智慧農業”應用影響力,全面做好總結與宣傳,通過深入調研、數據分析,提煉出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形成一套針對遼寧農情的系統的、可推廣的方案,積極打造“北斗+智慧農業”遼寧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多元化宣傳策略,將典型案例轉化為生動故事,借助現場示范以及“遼寧省智慧農業”和“遼寧農業農村”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新媒體進行推廣宣傳,廣泛傳播北斗系統在智慧農業方面應用的優勢與成效。
來源:智慧農業發展部
撰稿人:趙曉雯 榮志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