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為進一步做好云南省糧食單產大面積提升的農機保障工作,加快水稻機插秧技術更新升級,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面積和范圍,持續推進主要農作物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5月22日,“云南省2024年水稻機插秧現場會暨水稻大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培訓會”在保山召開。
上午,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保山市農業農村局、保山學院、保山市遠鄉谷農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各州市、縣(市、區)農機、農業系統領導、專家、技術人員、農機合作社理事等共計約140人在保山市青華海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參加了現場會。中國農業大學宋建農教授,天津大學張寶歡教授,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楊光博士親臨保山對參訓嘉賓進行培訓。
現場會進行了水稻大缽體毯狀苗和傳統毯狀苗的機械化移栽對比演示,展示了大缽體毯狀苗育秧播種流水線,中國農業大學宋建農教授、保山學院銀齡教授現場進行了技術要點的講解,并對水稻大缽體毯狀苗和傳統毯狀苗進行了對比分析,對其技術優勢和特點進行答疑解惑。現場會進行了履帶式全喂入大豆(蠶豆)
聯合收割機脫粒蠶豆演示,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博士楊光對該機型進行了介紹,該機型有效降低了作物收割時的損失率、破損率與含雜率,大幅度提高了大豆(蠶豆)機械化收割的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了生產企業、合作社及農戶的經濟效益。
受邀參加此次現場會的兩家浙江農業機械制造商對他們生產的新型農機具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示范操作,并對相關操作問題和常見故障進行了解答。
下午,在開展的技術培訓會上,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負責人指出,抓好農機工作,要抓好農機技術創新,要抓好農機裝備補短板。明確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解決好重點作物、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要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加快新型農機具的引進、推廣和使用。要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加強對農機手安全操作技術的培訓,有效預防和控制事故的發生。
接下來宋建農教授作了“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培訓報告,對該項技術的由來、難題破解、技術優勢、全國試驗對比和示范推廣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據全國試驗區平均數據顯示,與傳統機插秧作業比較,應用該技術每畝可增收稻谷50千克以上,增幅10%以上,畝增純效益200元以上。
該項技術2021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十大技術推廣項目,保山市作為云南省首次引進、推廣該技術的州市將以更高的標準、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加快大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的推廣工作,扎實有效推進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為加快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全面發展現代農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博士楊光開展了大豆(蠶豆)機械化收獲技術培訓,對目前的技術難題及后期農業機械的研發前景進行了簡要介紹。
保山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首次嘗試“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工作方式推進項目工作。聯合省教育廳、保山市遠鄉谷農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保山學院工程學院、保山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隆陽區福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共同開展應用型技術試驗示范工作,五方各司其職,合作推進水稻大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試驗示范工作。
該工作方法一方面能夠加速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農業機械化推廣普及力度和范圍。同時也填補了區域高端農業機械裝備技術的空白,形成工作閉環,促進保山市農業機械化推廣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保山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將以此為契機,在后續工作中,運用五位一體工作法,聯合相關單位繼續深入開展農機推廣工作,力爭將先進、成熟、適宜的農機化裝備技術向各縣(市、區)進行示范推廣,不斷優化保山市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