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提高播種質量,實現一播全苗、勻苗,需要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導航精量播種、設置合理種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以及種肥施用等方面入手。
1.品種選擇
選擇國家或自治區審定(或引種備案),在當地已種植并表現優良的耐密、抗倒、高產、適應機械精量點播和機械收獲的品種。優選在當地開展過多年試驗示范的優質高產耐密品種。籽粒機械直收要求后期脫水快、生育期較當地穗收品種生育期短5-7天(或≥10℃活動積溫少150-200℃)的品種。
2.種子處理
需對種子進行分級和精準包衣處理。經過分級篩選后的種子,進行1-2天的曬種,以提高種子活力和發芽率,可根據當地苗期常見病蟲害種類選用不同的種衣劑進行精準包衣,從而有效防控出苗階段與苗期病蟲害。
針對金針蟲、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建議選用含有吡蟲啉、氟蟲腈或溴氰蟲酰胺等成分的種衣劑;針對土傳病害,選用含咯菌腈和精甲霜靈以及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而在玉米線蟲矮化病發生重的區域,要選用含丁硫克百威、硫雙威等對線蟲有效的農藥。吡蟲啉,噻蟲嗪,均為內吸
殺蟲劑,滿適金中主要是殺菌劑,包括咯菌腈和精甲霜靈。需要進行二次包衣后的種子應充分晾干。
3.適時精量導航播種
耐低溫發芽的玉米品種可在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0℃時播種,偏粉質類型的種子,需要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2℃時播種。確定播期后,選用帶衛星導航輔助駕駛功能的動力機械和單粒精量
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底肥、播種、鋪設
滴灌帶、覆土、鎮壓等作業。滴灌帶鋪設在窄行內,覆土3-5厘米。播種深度要均勻一致,播深4-5厘米,下粒均勻,鎮壓緊實。
4.設置合理種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品種特性和生產條件、品種特性及生產目的,合理配置株行距,確保適宜密度。行距采用40厘米+70-80厘米寬窄行配置,一般大田比目前種植密度每畝增加500-1000株。其中,東部區管(漫)灌地種植密度5000-6000株/畝,有滴灌條件的種植密度5500-6500株/畝;中西部區光照條件比較好,管(漫)灌地種植密度5000-6000株/畝,有滴溉條件的地塊一般中晚熟品種種植密度6000-7000株/畝、中早熟品種6500-7000株/畝。土壤肥力低、生產條件差的地塊,推薦選品種適宜種植密度的下限值;土壤中上等肥力、生產條件好的地塊,選品種適宜種植密度的上限值。
5.種肥施用
種肥根據目標產量,精準施用,用量不宜過大。一般20-30%的氮肥,50-60%的磷肥、鉀肥作種肥,氮肥的純氮量不宜超過2公斤/畝。種肥施在種子側下方7-8厘米深處(距離種子5厘米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