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為切實加強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我省馬鈴薯生產水平,結合氣象條件和生產實際,特制定2024年山西省馬鈴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選擇良種
根據不同生產條件、用途、市場需求,科學選擇種植品種,使用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脫毒種薯。春播旱作區應選擇耐旱、抗病、高產的中晚熟鮮食或高淀粉品種,有灌溉條件的平川區可選擇對水肥要求較高的加工型品種或早熟品種。中晚熟品種有晉薯16號、青薯9號、冀張薯12號、大同里外黃、同薯29號等;加工專用型品種有夏波蒂、大西洋、麥肯1號、布爾班克等;中早熟品種有V7、沃土5號、希森6號、荷蘭15號、中薯5號、早大白等。
二、技術模式
旱作地區主要推廣平播后起壟、單壟雙行農機農藝配套技術模式。水源充足的地區主要推廣大壟密植、單壟雙行、水肥藥一體化管理、減肥增效等技術。
坡梯田和旱川地主要推廣旱地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實行大壟雙行栽培模式;中北部平川地區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技術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實行大壟雙行或單壟單行栽培模式;中南部早熟區圍繞早熟品種,通過早播種、早澆水、早追肥、早收獲、早上市、高密度,以早促早,一促到底,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栽培和膜下滴灌技術,一般實行大壟雙行栽培模式。
三、選地整地
(一)地塊選擇。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的輕質壤土或沙壤土,土壤PH值為5~8之間,有機質含量在1.2%以上,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或緩坡地,排水良好,馬鈴薯應與豆科、禾本科作物實行2~4年輪作,前茬不宜種植茄科、塊根、塊莖類作物。注意:部分馬鈴薯品種對煙嘧磺隆、嗪草酮、莠去津等除草劑敏感,前茬噴施過這些除草劑的地塊,選擇馬鈴薯品種要慎重。
(二)整地。前茬作物秋收后及時滅茬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土壤含水量。早春耙耱保墑,鎮壓提墑。播前旋耕,做到地平土細,有條件可結合旋耕施入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公斤/畝。
四、種薯處理
種薯應選用質量達到國標的脫毒種薯,一般使用一級種薯即可,早熟品種或加工專用品種使用原種做種薯。重點推廣催芽曬種、切刀消毒和藥劑拌種等技術。
(一)催芽切塊。播種前20天左右種薯出窖,置于室溫15℃左右散射光下催芽,剔除凍薯、病薯和畸形薯。播種前2~4天進行種薯切塊,每塊保持1~2個以上芽眼,重量35~40克為宜。
(二)切刀消毒技術。使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作消毒液,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待用。每人兩把切刀,輪流使用,一旦切出病爛薯,馬上換刀。
(三)藥劑拌種。藥劑拌種分干拌、濕拌兩種形式。干拌:每100公斤薯塊,用滑石粉1公斤+7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72%克露WP100克混合后拌種。濕拌:每畝用60%吡蟲啉懸混劑30毫升+安泰生50克兌水1~2公斤進行薯塊噴霧,拌種后,放在通風弱光處晾曬,薯塊要經常翻動,待傷口干燥愈合后裝袋待播。
五、適時播種
一般土壤10厘米地溫穩定在7~8℃后即可進行播種。一般中晚熟品種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早熟品種采用地膜覆蓋可適當早播,以出苗后不霜凍為宜,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種。主要推廣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
采用馬鈴薯
播種機一次性完成“起壟、施肥、播種、噴藥”以及“覆膜、鋪管”等操作。旱地一般實行單壟雙行栽培模式,水澆地可用單壟雙行或單壟單行栽培模式。播種深度約11~13厘米;旱地墑情不足時,采取低起壟高培土的策略,減少春旱對出苗的影響,出苗后至封壟前培土2次,使種薯到壟頂達到20厘米以上。
六、合理密植
單壟雙行栽培模式,水地一般壟距110~120厘米,壟上窄行距25~30厘米,壟間寬行距80~90厘米,株距25~30厘米左右。旱地適當增加壟寬、降低壟高、縮小壟上行距;單壟單行種植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18~20厘米。中晚熟品種每畝3500~4000株,早熟品種每畝4000~4500株。
七、田間管理
(一)中耕培土。露地栽培在出苗10%和株高20厘米左右時分別進行中耕培土,培土后應壟形飽滿,溝壟整齊,行間雜草應除凈,保證中耕后芽塊至壟頂達到18~20厘米。單壟單行模式培土后呈梯形,兩邊斜面各長40厘米,壟頂寬30~35厘米,三面總合110厘米以上,結合培土可追施化肥。第二次中耕,株高在20厘米左右開始,作業時不傷根、不傷苗,盡量少的埋苗。膜下滴灌(單壟雙行)模式應在播種后20天進行苗前培土,培土厚度3~5厘米,要求培土均勻,壓膜嚴實,否則易燒苗,造成缺苗斷壟。
(二)肥水管理。應根據目標產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等因素,確定施肥種類和數量;農家肥結合整地時施入;每畝施用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40~60公斤/畝做基肥,隨播種一次性完成;視田間植株生長情況,結合中耕培土可以追施尿素、硫酸鉀、中微量元素等肥料。使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的地塊可通過水肥一體化追施水溶肥料。
(三)田間除草。機械除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運用,輔以人工除草。苗前除草劑(第一次中耕后)采用封閉除草劑二甲戊靈(45%田普)(120~180毫升/畝)。苗齊后用苗后除草劑高效蓋草能(50~100毫升/畝)或25%砜嘧磺隆(寶成)(5~7克/畝)或48%排草丹(150~180毫升/畝)。
(四)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控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除了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脫毒種薯和采用輪作倒茬、切刀消毒、藥劑拌種等技術措施從源頭預防病蟲害發生外,積極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等常見病害和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以及蚜蟲、二十八星瓢蟲。主要推廣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實施精準防控。
八、適期收獲
當馬鈴薯70%植株葉片枯黃,莖稈開始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時,應擇時收獲;最好在收獲前7~10天進行殺秧,利于薯皮老化,減少機械損傷。
早熟品種如果市場行情好、價格高可以提前一周收獲。淀粉加工薯盡量晚收,延長淀粉積累時間,增加淀粉產量。種薯收獲時要盡量避免機械損傷,防治病菌通過傷口入侵薯塊,導致爛窖,收獲的薯塊也不能暴曬,影響耐貯性。
薯條、薯片加工型品種,收獲前15天停止澆水,加快薯塊表皮老化。收獲前25天停止施肥,促進養分下移,植株葉片由綠變黃,莖稈逐漸枯萎。最好在收獲前10~15天進行殺秧,以利薯皮老化,提高干物質含量。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