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政策與標準】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我國通用航空裝備供給能力、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通用航空基礎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產業生態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務裝備體系基本完善,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在城市空運、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領域實現商業應用。到 2030 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撐和保障“短途運輸+電動垂直起降”客運網絡、“干-支-末”無人機配送網絡、滿足工農作業需求的低空生產作業網絡安全高效運行,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實施方案》要求加快提升通用航空裝備技術水平,提高通用航空裝備可靠性、經濟性及先進性。推進大中型固定翼飛機、高原型直升機,以及無人機等適航取證并投入運營,實現全域應急救援能力覆蓋。針對農林作業、工業生產等應用需求,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市場適應性。
《實施方案》還提出要促進傳統通用航空業務規模化運行,鼓勵圍繞航空培訓、短途運輸、農林植保、物探巡檢等傳統通用航空業務領域,在川渝、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重點地區開展規模化、常態化運行示范。鼓勵拓寬無人機在電力巡線、生態監測、航拍航測、航空物探等場景的商業化應用。
農用植保無人飛機是利用無人機搭載噴藥裝置,并通過控制系統和
傳感器進行操控,從而對作物進行定量精準噴藥的航空器。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農用無人機可進行農作物播種(授粉)、撒藥、施肥,以及長勢和病蟲害監測等作業,相對于人工作業或傳統機械作業有著明顯優勢。
我國植保無人機于2010年左右逐漸開始發展,雖起步較晚,但速度較快。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業航空建設”,這催生了不少植保無人機企業的誕生。2014年后,農業部等有關部門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出臺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大促進了行業發展,植保無人機快速、大范圍進入農業生產中,作業量連年增長。在十年不到的時間內,農用無人機更新迭代,目前技術已較為成熟。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數據,我國植保無人機銷量由2017年的0.75萬臺增加至2021年的7.3萬臺,增速明顯;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12.1萬架、年作業10.7億畝次。
此次四部門聯合出臺的《實施方案》將推動通用航空裝備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農用無人機也必將在當前基礎上獲得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發展。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工信部、農業農村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