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一、技術概述
(一)技術基本情況
針對東北大豆產區春播期干旱,坐水種困難,播后出苗不齊不全,關鍵生育時期遇旱灌溉難,嚴重影響大豆單產的問題,研究集成的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栽培技術模式。該技術通過滴灌,實現了適時播種,播期可較傳統種植模式提早2-3天,播種覆土可比傳統壟作覆土淺,出苗提前2-3天,實現了苗全、苗齊、苗勻,一次播種抓全苗;通過增加壟體寬度實現合理密植,可較傳統種植模式畝保苗提高2000-3000株;通過水肥一體化,可畝均節水40%,同時降低灌溉勞動強度,省工、省力,是一項綠色高產高效的大豆栽培技術。
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標準屬新技術類,研發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和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2021年發布,標準編號為DB15/T 2441—2021;發布日期:2021-11-15;獲獎名稱:2022年獲得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項新技術之一;證書編號為2022-XJS-09。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最早是借鑒通遼市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于2016年在興安盟扎賚特旗率先開展小面積試驗。2017年,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繼續開展試驗示范,面積1000畝,當年試驗田平均畝產超過200公斤,取得初步成功。2018年,結合上年試驗示范情況,通過改良
播種機具,進一步優化大豆植株的田間分布,示范面積擴大到3000畝,平均畝產達到250公斤以上,得到當地種植戶普遍認可,技術模式創新集成取得成功。2019年,該技術開始在扎賚特旗正式推廣,當年推廣面積就達到3萬畝,平均產量在250公斤以上。2020—2023年,推廣面積逐年擴大,分別為5.1萬畝、7.3萬畝、11.8萬畝、16.6萬畝,推廣區域從興安盟擴大到區內的通遼市、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和相鄰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平均畝產均在260公斤以上。
該技術已成為內蒙古大豆持續刷新高產紀錄的“科技密碼”。2018年至今,自治區農技推廣部門邀請國家大豆方面相關專家,分別在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音德爾鎮烏鴉站村及音德爾鎮五家子村對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示范田進行實收測產。
2018年實收面積1.18畝,實測產量291.1kg/畝,刷新了內蒙古自治區2005年創造的大豆畝產251.0公斤的高產紀錄,也打破了2011年農戶徐萬軍7畝大豆畝產285公斤的紀錄;2019年實收面積1.017畝,實測產量309.3kg/畝;2020年實收面積1.32畝,實測產量310.51kg/畝,連續刷新內蒙古和東北北部地區大豆單產紀錄。2023年,對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家子村150畝大豆百畝示范區進行實收測產,畝產達到316.8公斤,再次刷新內蒙古和東北北部地區大豆單產紀錄。
(三)提質增效情況
該技術可有效提高單產,與傳統旱作種植模式相比,畝均增產60%以上。通過水肥一體化,可畝均節水40%,同時降低農民灌溉的勞動強度,省工、省力。在大豆主產區應用推廣,對穩定主產區大豆面積,顯著提高大豆單產水平,大幅提升種植效益,促進大豆與高產作物玉米的種植結構調整和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四)技術獲獎情況
該技術是大豆大壟高臺栽培技術在水澆地上的創新應用,“大豆大壟高臺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獲2017~2019年度內蒙古農牧業豐收一等獎;《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規程》,DB15/T 2441-2021,于2021年11月發布,2021年12月實施。
二、技術要點
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是將大豆傳統模式的65cm壟種改為120cm的床播,將原來的壟上雙行改為壟上4行,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小行距20cm,大行距30cm,株距13cm,在寬行中間鋪設
滴灌管,畝保苗由1.4萬株提高到1.9萬株,使大豆植株分布更加均勻合理,提高光能利用率,水肥利用效率,實現節肥節水、增產增效、綠色生產。
(一)選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具有滴灌條件、不重茬和迎茬的適宜茬口地塊。
(二)整地。深松或深翻30?cm以上,打破犁底層,適時耙地。
(三)選用優良的高蛋白、高油專用品種。種子純度和凈度均達到98%以上,發芽率達到90%以上。
(四)測土配方施肥。N:P:K=1:1.5:1配方施肥,每畝用55%大豆專用肥(BB肥)15-17.5公斤。
(五)機械播種。當耕層土壤溫度穩定通過8℃時即可播種,選用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專用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鋪設
滴灌帶、鎮壓等作業。播種量4?kg/667m2~5?kg/667m2。鎮壓后播種深度3 cm。
(六)滴灌管網連接及滴灌。播種后,將毛管、支管、主管和首部連通。當播種后土壤墑情不足時及時滴出苗水,滴水量20~30?m3/667m2,保證大豆正常出苗。
(七)田間管理。適時鏟趟、施肥。根據土壤墑情,在大豆開花期和結莢期,及時灌水2~3次,每次灌水量為20?~30 m3/667m2。建議應用化學除草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八)適時收獲。人工收獲,當植株落葉即可收割;機械收獲,籽粒歸倉,可在適期內搶收早收。
三、適宜區域
適宜內蒙古東部具有灌溉條件的大豆種植區或其他相同生態類型的地區。
四、注意事項
(一)滴灌管帶上面必須蓋土,防止春季大風刮走滴灌管。
(二)播種覆土要淺,鎮壓后厚度3厘米左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