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一、技術概述
(一)技術基本情況
針對內蒙古馬鈴薯生產當中存在的專用品種缺乏、用水量偏大、農藥使用量大且不能科學合理用藥、化肥用量大、高效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廣覆蓋面小、土傳病害逐年加重、旱作栽培技術成果不足等問題,提升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依托已有“內蒙古滴灌馬鈴薯高產高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成果,圍繞馬鈴薯生產的重大技術需求,以馬鈴薯專用品種及水肥高效利用為主推技術,進一步集成熟化馬鈴薯抗旱節水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該技術以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為核心,根據土壤地力、目標產量及馬鈴薯需水需肥規律,創新集成“選用優質品種、合理輪作、土壤深耕、種薯處理、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配施微肥、新型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在病蟲害防控上,結合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控預警系統,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結合,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控、減少馬鈴薯用藥量,提升馬鈴薯品質;農機農藝技術配套,提高機械化作業效率”的綠色高效技術,使馬鈴薯生產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2023年,該主推技術在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地大面積示范推廣抗旱節水綠色節本增效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馬鈴薯單產及品質,與常規種植相比,實現畝均節水10%、節肥15%、減藥5%、增效10%,畝增收400元以上,突破了馬鈴薯節水高效生產中單項技術難以解決的技術障礙,顯著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品質改善、商品性提升,馬鈴薯種植者產值和效益得到有效保證,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推廣的區域重點以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陰山沿麓馬鈴薯主產區、內蒙古東部的大興安嶺沿麓馬鈴薯種植區為主。示范推廣的品種主要有:鮮食品種為希森6號、冀張薯12號、V7、荷蘭薯系列、雪川紅、中加系列、華頌系列等品種;加工型品種有:麥肯、夏坡地、布爾班克、大西洋等品種。
陰山沿麓區以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馬鈴薯主產區為重點,推廣了抗旱節水、早熟高產、抗病蟲害的優質專用品種,通過合理輪作倒茬、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馬鈴薯節水精準灌溉、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為核心,集成高壟栽培、滴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全程機械化等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種植成本,顯著提質增效。
東部大興安嶺沿麓和燕山丘陵區以錫林郭勒盟的中部地區、赤峰市、呼倫貝爾市的馬鈴薯種植區為主,推廣應用了選用性狀優良的中早熟、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馬鈴薯專用新品種,推廣了高壟滴灌、大壟高臺等種植模式,配套土壤深耕、噴施葉面肥、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預測、統防統治、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措施,增產效果顯著。
(三)提質增效情況
2023年,在收獲期對錫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等馬鈴薯主推技術示范區實收測產,多個示范片畝產超過4200公斤,為提高馬鈴薯單產水平,增加種植效益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其中,對太仆寺旗寶昌鎮復興村張軍馬鈴薯示范基地種植的中加7號品種,太仆寺旗紅旗鎮宏勝村劉永海馬鈴薯示范基地種植的田希森6號品種,分別取得了畝產為5639.29公斤和5121.76公斤的好成績,馬鈴薯示范基地單產水平創歷史新高,譜寫當地馬鈴薯單產新傳奇。特別是中加7號品種以其“薯型好、商品薯率高,無病害侵染”的優異品質,備受客商青睞,地頭銷售價格達到2000元/噸,無論單產還是價格都創近年來新高,不僅基地實現增產增效,輻射帶動紅旗鎮周邊3萬畝馬鈴薯種植戶戶均增產300公斤以上,生態效益提升顯著。
通過對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李保安種示范基地種植的冀張薯12品種進行測產,平均畝產為4590.05公斤/畝,商品薯率為95.02%,比去年增產10-15%,比周邊沒有實施項目的種植戶增產20%以上。
通過集成選用新品種、合理輪作倒茬、病蟲害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高壟栽培、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等綠色節本增效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馬鈴薯單產及品質,與常規種植相比,實現畝均節水10%、節肥15%、減藥5%、增效10%,畝增收400元以上,顯著提升生態效益。
二、技術要點
(一)輪作、選地、整地
1.輪作
實行三年以上輪作制,前茬最好為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如麥類、豆類、玉米等,避免與茄科作物和塊根、塊莖類作物輪作,盡量不與向日葵、胡麻等作物輪作。
2.選地
選擇土地平整,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選地要盡量避免鹽堿地塊,以中性或微酸性為佳。
3.整地
一般深耕30~35㎝為宜,結合耕地增施有機肥,耙耱平整待播。
(二)選用優質脫毒種薯
選用原種或一級種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結合種植地塊的具體情況、灌溉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等, 選擇適宜的高產抗病、優質抗旱品種,如:希森6號、冀張薯12號、V7、雪川紅、青薯9號、夏坡蒂、荷蘭薯系列、大西洋、麥肯等品種。
(三)種薯處理
1.催芽
在播種前15-20天,將出庫后的種薯放到溫度在8-18℃、具備通風散射光的場所,每隔3-5天翻動一次,芽長2-4毫米切種。催芽可以使薯塊芽眼提前萌動,促進提早出苗。
2.切種
50克以下的種薯一般整薯播種,50克以上的種薯需要在播種前2-3天進行切種,每個切塊保留1-2個芽眼,切塊大小保持在40-50克。用0.4%的高錳酸鉀溶液不斷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多把刀交替使用,并及時剔除病薯、爛薯。
3.拌種
對于濕拌種,每1000公斤種薯用2.5%咯菌腈懸浮劑200毫升+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120-150克對水5-8升,均勻拌于種薯塊表面,自然陰干后播種。對于干拌種,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克+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120-150克與滑石粉9-15公斤,拌1000公斤種薯,拌種后自然陰干后播種。
(四)施肥
一般每生產1000kg薯塊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N)4~5kg、磷(P2O5)2~4kg、鉀(K2O)8~12kg及鈣、硼、銅、鎂等中微量元素。根據測土配方結果及產量目標確定施肥量。基肥: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1500kg,或施商品有機肥200kg~300kg;施入復合肥總氮、鉀肥的40~50%和全部的磷作基肥,施入土中,肥土混勻。化肥施用量理論推算公式如下:
化肥施用量=(目標產量需肥量~土壤和有機肥當年供肥量)/(肥料元素百分含量×當年利用率)
(五)播種
1.播期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播期,當土層10cm地溫達到8℃~10℃時為適宜播期。
2.播種方法
一般采用2行或4行
播種機高壟種植,行距90cm,株距隨播種密度調整。
3.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依品種和土壤條件而定,一般為8~14cm左右。
4.播種密度
根據品種特性,一般每畝保苗2500~4500株。建議播種株數按照有效主莖數確定:鮮食薯12000-14000主莖數/畝,薯片加工專用薯14000-16000主莖數/畝。
(六)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
當馬鈴薯出苗率占10%-20%時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3-5厘米;當幼苗長至15~20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厚度5-8厘米,在植株封壟前完成第二次中耕工作。
2.追肥
結合第一次中耕培土和滴灌澆水,追施剩余50%~60%的氮、鉀肥及中、微量元素的復合肥。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結合中耕、采用
施肥機、灌溉設備和葉面噴施的方法施入。
追肥采用“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模式,將肥料溶于水,水肥直接輸送到根系部位,提高水肥利用率;以現蕾前重氮輕鉀,現蕾后重鉀輕氮的原則,以適期、適量、少量多次的方式,一般全生育期灌水6-10次為宜,一般追肥4-8次。
3.除草
酌情選用化學藥劑除草,盡可能采用
中耕機械除草結合人工拔草的方法對馬鈴薯田進行雜草防除。
4.灌溉
(1)播后灌溉
依據氣候條件和土壤墑情決定灌溉次數。播種到出苗約需25~30天。當種薯芽條長至1~2㎝時即開始灌溉,灌溉量要使土壤濕潤深度達到20~25㎝。
(2)苗期灌溉
苗期大約經歷15~25天。此時期每次灌溉量應使土壤濕潤深度達到35~40㎝,并保持此土壤濕潤深度。
(3)塊莖形成期灌溉
現蕾到開花期約需20~30天。此時期每次灌溉量應使土壤濕潤深度達到40~50㎝,并保持此濕潤深度。
(4)塊莖膨大期灌溉
該期一般持續15~22天。此時期每次灌溉量應使土壤濕潤深度達到50㎝,并始終保持此濕潤深度。
(5)淀粉積累期灌溉
該期一般持續25~30天。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即可,灌溉濕潤深度40~50cm。
殺秧前應使土壤水分逐步降至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沙性土收獲前一周停水,較為粘重的土壤收獲前10~15天停水。
5.病蟲害的防治
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控預警系統,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控。
(七)收獲與貯藏
1.收獲前殺秧
馬鈴薯收獲前1-2周進行殺秧,采用殺秧機進行機械殺秧,留茬10厘米-20厘米。若田間發生馬鈴薯晚疫病,為了防止晚疫病繼續感染塊莖,殺秧前田間噴施防治晚疫病的內吸性殺菌劑。可選擇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或其他合適藥劑對水噴霧。
2.收獲后貯藏
根據田間生長情況,綜合考慮氣候、市場因素,適時選擇晴好天氣,機械或人工機械收獲,避免日曬雨淋,盡量減少薯塊機械損傷,保持薯塊完整。收獲的薯塊及時分選、包裝、入庫或銷售,貯藏期間最適宜溫度為2-4℃,相對濕度以85%-95%為宜,儲窖(庫)通風良好。
三、適宜區域
該技術適于干旱少雨和地下水資源匱乏的內蒙古馬鈴薯種植區及華北一季作區。
四、注意事項
播種時需土壤10cm處地溫達到10℃時播種,防止因低溫感染立枯絲核菌感染造成幼芽莖潰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