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
一、技術概述
(一)技術基本情況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區玉米生產水平,充分發揮主產區氣候資源優勢,立足自治區產糧又缺水的實際,自治區農牧廳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深入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通過主推技術遴選、推廣、應用工作,發揮各級農技推廣系統隊伍優勢,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協同合作,在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基礎上,開展耐密玉米品種鑒選、機械粒收技術研究、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等試驗示范推廣,進一步實現了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的“四控”技術要求,總結出了適合我區主產區土壤氣候條件的耐密品種和相應配套技術,逐步形成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模式。該技術以無膜淺埋滴灌技術為核心,配套耐密抗倒品種、導航精量播種、滴水出苗、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分次施肥、化學調控等措施,實現了產量質量雙提升。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2021年該技術在通遼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等地開展了多片大面積的試驗示范。2022年,該項技術在通遼市得到大面積推廣,面積達69.24萬畝。2023年,結合協同推廣項目實施,全區共示范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321.92萬畝,其中在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和通遼市等8個盟市的24個玉米主產旗縣,建設示范基地28個,總面積1.47萬畝,輻射帶動面積達到174.8萬畝,項目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達到975.53公斤/畝。累計開展試驗示范117項次,引進篩選適宜當地的優質玉米品種,開展種植模式對比、適宜種植密度對比、水肥精準調控與高效利用、病蟲防控與化控防倒、玉米籽粒直收試驗示范,集成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為下一步該技術在我區不同區域示范推廣提供了技術儲備。
(三)提質增效情況
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是能夠同時實現增產、節水、減肥、控膜、省工的新技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與常規種植相比,應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種植密度可提高500-1000株,平均增產100公斤/畝以上,增加畝收益200元左右。同時,該技術解決了玉米高產與節水減肥控膜的矛盾,可實現節水40%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25%左右。
(四)技術獲獎情況
2023年全國農業十大引領技術,2022-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主推技術。
二、技術要點
(一) 選地與整地
選擇具有灌溉條件、土壤肥力條件較好的地塊。播種前進行耕翻作業,要求打破犁底層,保證土地整平、整碎、整松、無坷垃,田間干凈整潔。進行滅茬翻耕,要求秸稈全部翻入土壤,翻耕深度大于30 cm;翻垡均勻、不拉溝、不漏犁,翻耕后不露根茬和秸稈。對于翻耕后雜草、秸稈、根茬較多地塊,需進行清田作業。
(二)種子選擇與處理
選擇國家或自治區審定,在當地已種植并表現優良的耐密、抗倒、適應機械精量點播和機械收獲的品種。應選用經過精選、分級處理的玉米種子,玉米種子質量應符合GB 4404.1的規定,且發芽率達到93%以上。種子宜進行進行包衣,對缺乏有效成分種衣劑包衣效果不好的種子,應選用針對目標病蟲害的種衣劑采取二次包衣。二次包衣時,應在播前1 d~10 d包衣晾干、裝袋。
(三)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水利條件、光照條件和地形等因素合理確定種植密度。鼓勵合理密植,在東部區補充灌溉區具有淺埋滴灌條件的推薦種植密度 5500~7000 株/畝,無灌溉條件的雨養地區推薦4500~6000 株/畝;在中西部灌溉區具有滴灌條件的推薦種植密度6000~7500株/畝,無滴灌條件的地區推薦5000~6500株/畝。早熟品種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土壤肥力低、生產條件差的地塊,推薦選品種適宜種植密度的下限值;土壤中上等肥力、生產條件好的地塊,選品種適宜種植密度的上限值。
(四)適期播種
當5 cm~10 cm地溫穩定通過10℃即可播種。根據品種特性、水肥條件、積溫等因素合理確定種植密度,播種深度4 cm~5 cm,鎮壓緊實。播種前測試并保證
滴灌管網正常,滴灌管網工程建設要求符合DB15/T 1335規定,及時安裝節水設備,堅持做到邊播種邊裝管。采取導航單粒精量播種,作業質量應符合NY/T 503的規定,做到播行筆直、下籽均勻、接行準確、播深適宜、鎮壓緊實、到頭到邊。種肥根據目標產量,精準施用,用量不宜過大。一般全部磷肥、鉀肥,15~25%的氮肥作種肥,氮肥的純氮量不宜超過2 kg/畝。種肥施在種子側下方 7~8 cm 深處(距離種子5 cm處)。
(五) 田間管理
1.中耕
苗期中耕2次~3次,第一次旋耕除草,第二次深中耕。深度14 cm~18 cm,護苗帶8 cm~10 cm,做到不鏟苗、不埋苗、不拉溝、不留隔墻、不起大土塊,達到行間平、松、碎。
2.水肥管理
根據降雨量、土壤墑情及保水能力等因素確定灌溉次數和灌溉量。在有效降雨量較為充足,保水保肥良好的地塊,整個生育期一般滴灌6次~7次;在有效降雨量不足或保水保肥效果較差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滴灌次數和滴灌量。采用干播濕出技術,播種后及時滴水出苗,檢查滴管并確定其正常運行,使灌溉均勻一致,保證出苗的均勻一致性,根據天氣、土壤水墑情適當調整滴水量,一般每畝滴水10 m3~30 m3。一般6月中旬滴拔節水,一般每畝滴水20m3~30 m3 ,以后田間持水量低于70%時及時灌水,每次灌溉20 m3/畝左右,9月中旬停水。追肥以氮肥為主配施微肥,氮肥一般采取前控、中促、后補的原則,通常在玉米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前、吐絲后、灌漿期等生長關鍵時期追肥。肥時可額外添加磷酸二氫鉀1 kg,壯稈、促早熟。追肥結合滴水進行,先將肥料在施肥灌中充分溶解,施肥前先滴清水30 min以上,待
滴灌帶得到充分清洗,檢查田間給水一切正常后開始施肥。施肥結束后,再連續滴灌30 min以上,將管道中殘留的肥液沖凈,防止化肥殘留結晶阻塞滴灌毛孔。
3.化學調控
6片~8片展開葉期,每畝葉面均勻噴施羥烯·乙烯利、玉黃金或噸田寶等玉米專用生長調節劑,具體用量參照使用說明。要求在無風無雨天的早晨或傍晚噴施,力求噴施均勻,不要重復噴施,也不要漏噴。
4.病蟲草害防治
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或播種同時進行封閉除草作業,選擇符合GB/T 8321要求的除草劑,噴施除草劑應根據
打藥車的噴幅做好標記,做到不重不漏。作業時嚴禁在地頭、地中停車。根據當地玉米病蟲害發生規律合理選用農藥配種及用量進行防治,農藥使用應符合GB/T 8321。可采用高地隙噴藥機或植保無人機配藥防治,植保作業應按照NY/T 1276的規定進行。
(六)收獲
收獲前及時回收滴灌帶。根據種植行距及作業質量要求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玉米進入完熟期,可進行機械收獲。當玉米籽粒含水量不大于25 %時,可進行籽粒收獲,一次完成摘穗、剝皮、脫粒,同時進行莖稈處理(切段青貯或粉碎還田)等項作業;當玉米籽粒含水量大于25 %時,應采取摘穗收獲方式。收獲后的玉米要進行晾曬或烘干,一般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4 %以下可安全貯藏。
(七)秸稈處理
玉米收獲后,秸稈應進行粉碎還田或回收處理。秸稈粉碎還田時,莖稈粉碎長度為3 cm~5 cm為宜,深翻25cm以上,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全部翻入土壤下層。
三、適宜區域
該技術重點在具有滴灌條件且可規模化種植區域推廣。
四、注意事項
一是選用國家或自治區審定或引種備案的、適期的品種;
二是做到適期早播,滴水齊苗,適當蹲苗;
三是根據品種特性、水肥條件、積溫等因素合理增加種植密度;
四是滴水施肥要按照“少量多次”原則,在玉米生育后期也要適量滴水施肥;
五是要及時化控。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