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2024年,農機鑒定站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以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為引領,牢固樹立“立足湖北、服務農機、扎根學校、支撐學科、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理念,進一步夯實“學術型”鑒定站定位,聚焦主業主責,緊盯短板弱項,著力提高鑒定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升農機鑒定服務質量,努力拓展農機領域社會服務,用實際行動為推動我省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聚焦農機鑒定能力建設,持續增強農機鑒定供給能力
1.持續拓展部省兩級農機鑒定能力。按照《加快急需急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工作指引》工作要求,聚焦“一大一小”加智能化方向,緊盯農業生產急需急用機具鑒定需求,加快提升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特色作物、農產品初加工以及綠色、高效、智能、復合式新型農機產品鑒定能力,為農機裝備補短板提供強有力的鑒定能力供給。圍繞湖北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需求,加快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蔬菜、家禽及蛋制品、茶葉、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中藥材等農機鑒定能力提升,補齊十大重點產業相關資質,為服務我省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農機鑒定能力支撐。
2.積極參與農機行業標準、農機鑒定大綱制修訂。積極參與農業行業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等制修訂工作。結合本省生產實際,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本區域、特色產業需要、急需急用的創新產品專項鑒定大綱編制工作。積極與農機生產企業協作,加快糧油作物等高效智能、綠色環保農機產品推廣鑒定大綱的編制工作,持續增加大綱有效供給。
3.大力推進新資質鑒定能力建設。發揮隸屬高校的省級農機鑒定機構的體制機制優勢,聚力創新賦能,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鑒定、學科、科研互通互融,推進
拖拉機鑒定試驗中心建設,積極申報國推拖拉機鑒定資質,布局智慧農業與智能農機裝備鑒定能力建設,爭取北斗導航等鑒定資質,拓展國推鑒定業務。
4.著力推進信息化賦能。全面提升農機鑒定信息化水平,加強農機鑒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農機鑒定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全面公開”。
二、聚焦農機質量監督管理服務,高質量完成農機化質量管理項目
5.持續打造“農機3·15”品牌。突出今年“提質增糧推技術護農增效提單產”活動主題,以保障春耕春管為重點,結合我省實際,創新活動形式,積極向基層延伸,貼近廣大農機用戶,促進農民依法購機用機,增強農機生產和銷售企業社會責任和誠信經營意識,營造依法維護農機用戶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
6.組織開展農機產品質量調查。用好農機質量監督方法和手段,擴大農機產品質量調查覆蓋面,加大農機產品質量調查力度,充分發揮質量調查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作用,科學運用質量調查結果,保障農機使用者合法權益,提升農機企業制造質量,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機產業發展。
7.落實獲證產品證后監督檢查。探索建立獲證產品監督檢查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健全“一單兩庫”(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和檢查對象名錄庫、監督檢查人員名錄庫),優化完善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和實施細則,推動全域全周期的獲證產品證后監督檢查,實現獲證產品全覆蓋,提升監督質量,切實把好農機質量關。
三、聚焦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深度融入農機裝備“研產推用”創新鏈
8.推動鑒定工作融入農機裝備“研產推用”創新鏈。堅持“學術型”鑒定站發展定位,加強與農業農村部、省廳、省內外相關檢測機構及領軍企業的合作,發揮試驗鑒定工作直接面對生產第一線的支撐性作用,強化鑒定推廣為農機科研、成果評價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技術功能,主動與農機研發制造主體對接,將發現的需求和問題作為農機研發和技術創新的重要輸入源,推動農機鑒定與裝備研發互融互通,融入農機裝備“研產推用”創新鏈。
9.深度參與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實施好2023年立項的《高前茬下油豆耕播施關鍵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制造及推廣應用》,持續推進油豆兼用智能
播種機研發工作,確定項目實施方案,搭建油豆兼用排種裝置和排肥裝置智能檢測平臺,優化播種機設計方案,建設油豆兼用智能播種機
生產線,大力推進油豆兼用智能播種機推廣示范應用。
四、聚焦農機領域服務職能拓展,積極承擔社會化服務
10.持續打造“學術型”農機鑒定站。深度融入學校機械、電氣、大數據、生物、材料等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中,發揮協同育人、融合創新、支撐學科的重要作用。輻射省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力拓展農機科研成果的鑒定檢測業務。
11.積極開展農機裝備領域試驗檢測服務。創新搭建農機試驗、檢測、驗證平臺,滿足農機裝備由服務主要農作物向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特色經濟作物等全面擴展的需求。
12.努力參與農機領域人才培訓工作。積極承擔農機行業基層人員培訓工作,大力開展農機產銷企業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