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贞洁美妇迎合呻吟声_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不卡_亚洲最大av在线_喷水高潮

農機化技術推廣典型案例之破解生產密碼 打開玉米高產高質高效之門

2023-11-16 09:25:55 來源:河南省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 閱讀量:14285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玉米品質和單產提高一直是玉米生產的瓶頸。河南省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采取農機農藝聯姻,積極打造創新型科技團隊,破解玉米生產“密碼”,形成夏玉米高產高質高效生產“漯河模式”,并積極推進技術廣泛應用,取得明顯成效。
 
  一、基本情況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西北和東北一年一熟區相繼實現“噸糧田”,2020年新疆奇臺總場的玉米示范田創下1663.25公斤的全國歷史最高單產紀錄,而黃淮海玉米區受氣候、地理、耕作習慣等因素影響,大田單產一直在550公斤徘徊,玉米大田實現“噸糧”也成為多少農家人的夢想。漯河市作為黃淮海夏玉米生產代表區域,受地理氣候因素和生產習慣影響,玉米品質和單產提高一直是玉米生產的瓶頸。
 
  自2016年起,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聯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和漯河市東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漯河市夏玉米密植高產高質高效全程機械化綠色智能生產技術創新型科技團體”,團隊依托農業農村部、河南省、中國農科院、漯河市有關項目,開展玉米機械粒收高效生產技術和玉米密植高產綠色智能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研究與推廣應用創新。通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夏玉米綠色生產和產業轉型升級、玉米持續增產增效、提高競爭力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具有引領性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農機農藝聯姻,打造創新型科技團隊
 
  為徹底解決農機農藝“兩張皮”問題,促進農機農藝技術“聯姻”,增進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動作為,敢攀“高枝”,積極與“農藝國家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連理”;立足實際,與“基層生產主體”漯河市東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結緣”、與農機生產企業達成“共識”;聯合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建立“產學研推用”創新型科技團隊,建立“千畝試驗示范基地”,創新形成了玉米生產技術“漯河模式”,突破了黃淮海夏玉米生產“瓶頸”。“漯河市夏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創新型科技團隊”被漯河市科學技術局認定為“2021年度市級創新型科技團隊”,截至目前共簽訂玉米生產技術三方合作協議兩份、玉米生產機械研發技術三方合作協議兩份,達成合作意向七項。推動漯河市人民政府、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關于開展“服務‘三個轉向’科技包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為我市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大豆)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為我市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二)破解玉米密碼,創建高質量發展模式
 
  受地理氣候因素和生產習慣影響,黃淮海夏玉米區種植品種、生態環境、栽培方式、收獲技術、儲存方式等均不同于國外和我國東北、西北玉米主產區,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使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實現高產、高質、高效成為世界級難題,破解玉米生產“密碼”,開展技術創新便成為黃淮海夏玉米生產的“一場革命”。
 
  近幾年,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創新型科技團隊積極開展試驗,掌握玉米生產“密碼”:一是破解了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高破碎問題,形成了原創性“農機農藝融合的夏玉米籽粒機收高效生產技術”成果,解決了中間環節多,品質差、人工成本高等問題,為黃淮海夏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技術的推廣應用開了先河。二是“打開了玉米大田單產提升之門”,成功研發出玉米合理密植錯位免耕施肥播種機、玉米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種機、玉米精準密植播種聯合作業機和水肥精準調控機械化技術,引進了拖拉機“北斗”智能輔助系統等智能農機化技術,解決了玉米機械化精準栽培、水肥有效利用、低損高質收獲和綠色高效烘干等問題,為玉米單產提升提供機械化技術支撐。三是首次開展高蛋白密植易機收玉米品種引進,推動高蛋白玉米在漯河市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夯實玉米供應鏈,探索玉米專用化生產、用高蛋白玉米來降低我國飼料對進口豆粕的依賴程度并降低飼料成本,帶動飼養和食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玉米產業三鏈同構質量,謀劃打造高品質玉米產業鏈,為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提供技術儲備;2021年篩選出8個高蛋白密植易機收玉米品種,蛋白質含量提高2-3百分點,最高可達到10.99%。
 
 
        (三)以示范為手段,引領農機標準化作業
 
  隨著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積極完善和推動我市夏玉米“三高”綜合生產技術,夏玉米高產高質高效生產“漯河模式”基本形成,一是制定地方標準,引領農機標準化作業,由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導的漯河市《夏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集成技術規范》《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操作技術規程》《夏玉米密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河南省《玉米機械粒收高效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相繼發布實施,有力引導了我市農機標準化作業,并獲得漯河市首屆“市長標準獎”;二是嚴格遵循農機化技術推廣規律,充分發揮以點帶面、輻射帶動作用,在“千畝試驗示范基地”基礎上,在基地附近和各縣區關鍵區域設立示范方,以示范為手段,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2016年以來,承辦、組織國家、省、市級培訓及現場觀摩會20余次,加快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技術和玉米密植機械化技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我國玉米單產提升和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四)創新推廣模式,推進技術廣泛應用
 
  為有效推進夏玉米密植高產高質全程機械化綠色智能生產技術在我市的推廣應用,創新構建了五種集成技術推廣模式。一是行政推動模式,構建了“政府(主管部門)+園區建設+農機示范項目+宣傳引導”基礎推廣模式;二是市場聯動模式,構建了“農機部門+企業(飼料、食品類、收儲類)+合作社(農機服務、種植業、養殖業)+經營個體(機手、種植養殖散戶)”聯動推廣模式;三是技術扶貧模式,構建了“農機部門+農機合作社+貧困村+貧困戶”技術扶貧模式。四是標準引導模式,構建了“標準+農機推廣部門(省市縣)+農機合作社+農機手”引導推廣模式;五是基地孵化模式,構建了“基地(培訓、觀摩、實操)+新型經營主體(農機合作社、種植合作社、基層收儲企業)+輻射帶動(農機大戶、種植大戶、散戶)”孵化推廣模式。該技術集成2023年推廣應用已突破萬畝,打造了黃淮海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漯河模式”。
 
  三、取得成效
 
  2022年我市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面積102.3萬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72.7%,遠高于全省和全國機械粒收水平,畝均節本增收200多元,實現農民年增收超億元。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中國農機化導報》先后進行了宣傳報道和經驗推廣,創新成果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0年第三方大田測產結果顯示,密植與傳統種植相比,最高增產187.7公斤/畝,最高單產817.15公斤/畝;2022年第三方大田測產結果顯示,在長期高溫干旱的極端天氣下,示范田平均畝產846.06公斤,其中30畝最高單產平均單產924.61公斤/畝。該模式下水肥一體化首部設備及主管、支管為首年投入,毛管需每年投入,毛管成本每畝100元左右,綜合計算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具有大面積推廣價值。
 
  截至目前中心團隊已發表論文15篇,申報10余項國家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制訂2項省級地方標準、4項市級地方標準;榮獲漯河市首屆“市長標準獎”、“2016-2018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合作獎”、“2016-2018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成果獎”和“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成果獎”等。
 
  四、經驗啟示
 
  一是團結穩定的隊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是農機化技術推廣創新發展的基礎。二是廣泛合作與有效協同是農機化技術推廣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農機與農藝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以夏玉米密植高產高質全程機械化綠色智能生產集成技術為例,此項技術是一項提高玉米單產和效益的新型農業集成技術,涵蓋耕、種、管、收、干燥等機械化環節,品種、栽培模式、水肥調控、化控、病蟲草害防治等農藝內容,農業氣象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全程參與的技術集成,需要各個領域通力配合。三是科學精神的發揚和遵循技術發展的規律是農機化技術推廣保障。四是不斷創新是技術突破與發展的源動力。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