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明星企業】金秋九月,五谷豐登、瓜果飄香。9月24日-25日,作為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全國智慧農業現場推進會在安徽省蕪湖市舉行。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一行領導,院士專家、各省市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智慧農業企業代表等嘉賓蒞臨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了解數字化種植技術、應用成效和推廣情況,觀摩智能農機裝備產品及演示。中聯重科聯席總裁羅凱熱情接待。
本次交流會旨在系統總結近年來各地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的實踐經驗,展示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強化部省協同、政企合作,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和數字鄉村發展在“十四五”起好步、開好局,引領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領導一行聽取工作人員匯報
數字賦能,智慧農業成效顯著
大田全程數字化種植模式是與會嘉賓觀摩的重點之一。中聯重科智慧農業專家向大家介紹了中聯智慧農業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并以現場所在的峨橋智慧農場為例,生動地介紹了數字化種植方案。
▲中聯重科相關專家介紹中聯智慧農業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
據介紹,早在2016年,中聯重科即開始建設峨橋智慧農場,開啟數字化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成果的示范推廣。中聯重科自主研發了“中聯作物種植智能決策系統”,它是中聯重科智慧農業的技術核心,可幫助種植戶從看天吃飯靠經驗決策轉變為數據決策。以水稻種植為例,通過該系統,將種植過程分為13個環節、49個關鍵節點,研發出10類算法,來幫助種植戶在最佳時間作出最佳決策。
通過該系統的運用,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取得了顯著成效。據介紹,僅“施肥管理”這個環節,通過智能決策實施數字化施肥方案,每畝節省成本44元,相比傳統依靠經驗施肥,整個農場在施肥方面可節約成本3萬多元。
依托中聯作物種植智能決策系統以及峨橋智慧農場成熟經驗,中聯重科立足水稻,已將數字化種植拓展至棉花、油菜等多類大田作物,服務地區已覆蓋至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江西等省份,累計服務面積突破100萬畝。
前沿的技術、強大的自主創新實力、成熟成功的經驗、良好的示范效應,受到了觀摩領導嘉賓的廣泛肯定。
綠色智能,高端農機“聰明”高效
高端智能農機是驅動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實施智慧農業的重要支撐。在裝備陳列展示區,中聯重科20余臺智能、綠色農機裝備整齊陣列、奪目耀眼。純電動
拖拉機、國產最大喂入量
收獲機、高速
水稻插秧機、智能大馬力拖拉機、混合動力智能收獲機等明星產品悉數登場,成為現場矚目焦點。在作業演示環節,中聯重科依次展示了水稻無人化收獲、土地無人化旋耕和秸稈打捆遠程計數等應用場景,卓越的產品性能,智能化、無人化的高效作業場景,贏得與會嘉賓高度肯定。
▲領導嘉賓觀摩中聯重科智能農機裝備
混合動力智能谷物聯合收獲機是中聯重科創新打造的新能源產品,也是其首次公開亮相。該產品采用整機協同控制、能量自動匹配、汽車級成熟電驅等創新技術,可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是代表農機裝備未來新型技術路線的創新之作。
TF180智能化多功能谷物聯合收獲機是國產最大喂入量的收獲機,喂入量達18kg/s。該產品采用切流+雙縱軸流脫粒技術,割臺可實現自動對行、仿形升降和左右浮動,搭載損失、破碎、含雜率多傳感器在線檢測,脫粒清選可實現智能調控,充分體現了中聯重科在大型谷物收獲機領域深厚的技術底蘊。
▲中聯重科TF180智能化多功能谷物聯合收獲機霸氣登場
在農田演示區,只見一臺中聯重科水稻聯合收割機在自動駕駛模式下,高效地開展水稻收獲作業,并在AI視覺的輔助下精準避開預設的假人障礙。另一臺水稻收割機在機手的操控下收獲倒伏水稻,展現了精準的割臺高度調整與適應能力。當收獲機糧倉裝滿后,一臺中聯重科無人駕駛拖拉機牽引運糧車與收獲機進行協同卸糧作業。
▲精彩的水稻無人化收獲和協同卸糧作業演示
不遠處,只見一臺9YZ-2200FB履帶自走式打捆機在濕爛田塊中行駛自如,不停撿拾作物秸稈,快速打結成捆后變成“黃金包”,并可將秸稈打捆數量和工作畝數實時統計到遠程終端;PV1104動力換向拖拉機掛接農機具進行土地無人化旋耕作業,高效又輕松,非常適合智慧農場的田間管理需求。
▲秸稈打捆遠程計數演示受到與會嘉賓關注
▲中聯重科土地無人化旋耕演示精彩上演
“智能化技術加持,農機變得越來越‘聰明’,農業正變得越來越輕松,智慧農業也充滿越來越多的可能”,看到精彩演示后,一位嘉賓稱贊道。
近年來,中聯重科依托雄厚的研發與制造實力,積極實施“智慧農業+智能農機”雙輪驅動戰略,助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未來,中聯重科將持續加速物聯互聯、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農業機械領域的應用,大力拓展推廣數字化種植產品和服務,打造更多燈塔式智慧農業應用場景,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