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在當代,海洋牧場被視為海洋漁業領域中的一種可持續生產方式,且對我國海洋漁業的轉型升級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謂海洋牧場,即利用海洋資源建立起來的一種養殖方式,通常是指在海洋中固定一些設備,如浮筏、網箱等,然后在這些設備上養殖各種水生動植物。現代海洋牧場對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5月22—24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廣東調研海洋漁業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情況,并開展海洋漁船安全生產工作專項督導檢查。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全鏈條全環節謀劃做好海洋漁業發展這篇大文章,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引領推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他強調,加強水產種業創新攻關,選育一批適宜深遠海養殖的漁業良種,加快制定養殖密度、生態承載空間等標準,因地制宜探索高效健康養殖模式,創制深遠海養殖關鍵裝備,提升智能化、信息化和抗洋流風浪水平,積極發展漁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多元化開發海洋漁獲物加工產品,推動海洋漁業不斷提質增效。強化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建設,大力改良推廣適合漁民小規模海上養殖的現代化設施,通過組建漁民合作社、發展大型桁架式+重力式深水網箱等模式,帶動廣大漁民廣泛參與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而持續推進海洋牧場現代化、智能化發展,則需以裝備先行。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及其裝備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海洋國家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我國海洋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圍繞建設深海裝備化海洋牧場,運用現代技術裝備,發揮離岸養殖核心特色,重點發展應用型漁工裝備、智能化養殖裝備、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大型智能網箱等深遠海漁業裝備,建設省級海洋漁業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同時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海洋裝備化水平。
以廣東為例:廣東是臺風災害多發地區,需要時刻警惕臺風、大浪、強流等惡劣海洋環境的影響。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以深水網箱為核心,覆蓋從種苗培育、海產養殖到冷鏈倉儲、精深加工的各個環節。在養殖裝備方面,廣東是全國最早實現深水網箱國產化研制推廣應用的省份。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表示,近年廣東逐步淘汰、壓減近海筏式養殖、吊籠養殖、傳統網箱養殖等生產方式,重點升級改造和推廣重力式深水網箱裝備、桁架式大型養殖裝備和大型養殖工船,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近5000個,建成桁架式養殖網箱“德海1號”“海威1號”和全球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其中,位于珠海萬山枕箱島外海域的“德海1號”,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主導設計,2018年經歷了超強臺風“山竹”檢驗并確保安全。
據悉,接下來,廣東將組織科研院所和企業重點圍繞深藍種業、養殖海工裝備等環節,圍繞深遠海養殖魚類品質提升與流通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助推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廣州日報、中研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