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為確保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在安徽水稻主產區落地生根。2月2-4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管理處、省農機推廣總站組織相關人員赴“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滁州開展工作調研,問計于民眾匯智于基層!
“天下糧倉安徽廒”。安徽水稻常年種植面積3800多萬畝,稻谷年總產量約2600多萬噸,水稻豐產穩產關系到“國之大者”。作為全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安徽歷來重視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據統計,2022年,安徽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8%,其中栽植環節63.5%,機插率4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安徽水稻生產機械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環節“向前有路,未來可期”。
此次調研走訪了天長市的陳忠連、金秋、豐倉,南譙區的大福、勤雪、圣君,全椒縣的季豐、謝金、萍坦等六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別在三縣(市區)召開由當地政府分管領導、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農機技術人員和部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農業企業等代表參加的三場座談會。通過調研座談得知,滁州市2022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84.5%,其中水稻機械化率92.5%,栽植環節83.2%,機插秧率68.1%,走在全省前列。被此次調研的天長市、南譙區、全椒縣水稻機插秧率分別為70.8%、70.1%和67.5%,遠遠高于全省機插秧水平二十多個百分點以上。這得益于購機補貼政策持續拉動、科技創新引領帶動、各級政府傾力促動、社會化服務組織多極推動。尤其是滁州市堅持不懈連續舉辦的十多屆“農民機插秧技能大賽”,為全市營造了水稻機插秧生產氛圍,極大地促進了整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水平。
良好的生產氛圍為農財兩部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的落地打下堅實基礎!一是三地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態度明確,認為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措施有力、實施及時,能有效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質量。二是農機科技人員表示,會積極協助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全覆蓋推進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建設,做好政府的助手當好生產主體的參謀。三是群眾對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熱烈歡迎,對集中育秧模式高度認可,愿意克服困難組織力量積極申報。
但也存在一定工作難度!一是干群對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理解不夠,把這個項目等同于常規的購機補貼政策,按照購機補貼舊的工作思維慣性思考水稻集中育秧建設項目,認為“雙限”補助標準過低且要求嚴苛,扶助資金兌付手續繁雜。二是生產主體對新建擴建育秧設施外延把握不準,對機具購置補貼分類尺度認識不清,擔心重復投資帶來不必要的經濟和裝備的雙重浪費。三是從被走訪的6家農機服務組織分析,當下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開放、監管松散、行業自律性不強、服務產品單一,造成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服務市場研判能力、抗御市場風險能力雙減弱。四是個別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對“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政策意識淡薄,對無限制地剝離耕層熟土不以為然。五是集中育秧設施建設涉及的土地供應矛盾尖銳,多家服務組織因基礎用地限制,不得不自減服務規模。
迎夢而上、追逐曙光!一要加大農財兩部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項目宣傳力度,不僅面向三縣(市區)群眾,更要面向全省水稻主產區所有生產主體,把惠民政策宣傳好,把助農故事講精彩。二要立足基層,關注熱點,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三要依法促農,以規助社,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又要堅持溫情執法。四要做好“傳聲筒”,把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題實事求是地反映給上級,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