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現將《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3月1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化聯合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壯大實力、提升質量,擴大規模經營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意見》(晉發〔2021〕67號)要求,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培育壯大整體實力
(一)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和政策支持體系,引導更多農業規模經營戶發展成為有活力的家庭農場。建立家庭農場統一賦碼制度,探索構建“一場一碼、一碼通用”的管理服務機制。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培育一批規模適度、技術先進、標準生產、效益明顯、帶動力強的示范家庭農場。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建立家庭農場輔導員隊伍,加大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到2025年末,力爭培育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4500家以上。
(二)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依托農業農村部“千員帶萬社”三年行動,培養1000名左右優秀農民合作社輔導員,加強對農民合作社指導服務,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開展國家、省、市、縣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與監測,支持示范社改善生產條件,到2025年末,四級示范社數量保持10000個左右。推進農民合作社聯合與合作發展,采取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依法組建聯合社,到2025年末,聯合社數量保持500個左右。
(三)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進股權多元化,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形式,支持組建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積極創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強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將經濟實力強、聯農帶農緊、現代化水平高的農業企業及時納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主體作用。到2025年末,力爭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到1000家。
(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引領帶動作用,聯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積極跟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共同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努力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高、帶動農戶發展能力強的國家、省、市、縣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梯隊,使之成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到2025年末,力爭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數量達到300個。
(五)加快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堅持需求導向,聚焦農業生產的關鍵薄弱環節,加大對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導支持力度,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對農業全產業鏈及農林牧漁各產業的覆蓋率和支撐度。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大力開展聯合與合作,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把農業生產托管作為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環節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有效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二、加快提升經營水平
(六)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建立完善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相互協同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政產學研用”優勢資源集聚融合的平臺載體,為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鼓勵和引導創新型經營主體應用數字技術,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信息資源,加強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應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產品溯源體系建設。
(七)強化人才培養機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科技創業,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向在經營主體就業的全日制博士生、碩士生發放生活補助和科研經費,吸引高學歷人才向農業聚集。支持經營主體與涉農高校和職業院校合作共建實踐實訓基地、耕讀教育基地,開展合作協同育人。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龍頭企業經理人培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養力度。通過專題培訓、實踐鍛煉、學習交流等方式,完善經營主體帶頭人培養機制,大力弘揚農業企業家精神。
(八)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建立“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矩陣。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特色產業與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相結合,打造一批“有機旱作·晉品”知名農產品品牌。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載體,引導形成品牌聯盟,集中打造特色優勢品牌。結合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優勢區創建,在優勢區內認定一批十大產業集群知名品牌,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臺,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線下、線上同步發力,創新品牌營銷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依托“北肉、南果、中糧”三大出口平臺和“西干果、東藥材”兩大商貿平臺,支持“有機旱作·晉品”知名農產品品牌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
(九)提高綠色發展水平。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研究應用減排減損技術和節能裝備,參與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村沼氣工程、生態循環農業等重點項目,打造一批零碳示范樣板。在認定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過程中,優先認定一批綠色示范聯合體,引導產業化聯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生產資源,發展精細加工,推進深度開發,實施減損增效,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升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建立綠色、低碳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
(十)構建農業全產業鏈。依托高粱、谷子、藜麥、小類雜糧、馬鈴薯、蔬菜、食用菌、蘋果、梨、沙棘、紅棗、核桃、生豬、肉牛、肉羊、肉雞、禽蛋、牛奶、中藥材、藥茶20類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以一批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為“鏈主”,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載體”,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推進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針對鏈條短板或產業缺口等薄弱環節,分層次開展主導產業建鏈、加工流通延鏈、科技創新補鏈、園區集群壯鏈、融合發展優鏈等各項工作。
三、創新搭建平臺載體
(十一)打造一批活力載體。依托農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以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為重點,對接電商人才、平臺流量等資源,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運用電商發展產業的技能。依托一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山西美麗休閑鄉村,積極開展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集聚精品民宿、文創、康養、采摘等經營主體,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服務良好、發展規范的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新格局。
(十二)打造高水平雙創平臺。加大農村創業園區示范創建力度,推動園區專業化、精細化、差異化、品牌化,發揮園區在農村創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支撐作用。積極組織參與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強化省內項目推介,加快引入省外創新資源。強化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推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引導各類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創新。
(十三)打造鄉村特色產業融合集聚區。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按照“產品特而優、業態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標準,打造一批富有特色、規模適中、輻射帶動力強的鄉村產業融合集聚區,構建鄉村特色產業“圈”狀發展格局。在聚集區內重點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建設。
四、持續優化發展環境
(十四)強化政策支持。在固投補助、貸款貼息、人才補助、上市獎勵等方面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農業龍頭企業自建項目年度投資額超過2億元的,每個項目獎補500萬元;年度投資額超過5億元的,每個項目再獎補500萬元。對農業龍頭企業用于正常生產經營所產生的貸款予以貼息,每個企業年貼息額不超過60萬元。對新掛牌或上市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額外資金獎勵。對成功創建的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給予每個聯合體一次性獎勵50萬元。大力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每個試點縣獎補100萬元。支持示范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每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獎補8萬元。支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倉儲保鮮設施造價的30%,單個主體補貼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經營主體壯大發展規模、提升發展質量。
(十五)強化金融支持。貫徹落實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業銀行山西分行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施意見》。與相關金融機構深化交流合作、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多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引導和協調各類金融機構創新供應鏈信貸產品,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創新抵押擔保物范圍和產權流轉機制,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確保優質金融服務全覆蓋。以供應鏈融資服務為主,著力打造農產品原材料融資、農業生產資料及農產品銷售融資、畜禽委托養殖融資、農產品交易市場融資等覆蓋和服務農業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方案,探索針對全產業鏈的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實現信用貸款、擔保貸款相互補充,不斷豐富產業鏈金融服務的新路徑。
(十六)強化土地支持。貫徹落實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聯合印發的《山西省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堅持生態、耕地保護優先,合理規劃布局,統籌存量增量使用的基本原則,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積極拓寬用地渠道,優化審批流程,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用地的保障水平。新編縣、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各市應將經營主體用地優先納入年度用地計劃保障范圍,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
(十七)強化服務支撐。推動“三隊包聯”服務常態化,持續從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系統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專家團隊、項目工隊、營銷戰隊,在農業技術推廣、重點項目建設、供應鏈體系打造等方面提升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以主動服務為抓手,在幫助經營主體辦實事、解難題過程中持續推動轉方式、轉定位、轉作風,強化責任擔當,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十八)強化典型帶動。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帶動脫貧地區發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總結挖掘先進經驗和典型模式。利用線上渠道和新媒體資源,創新宣傳推介手段,開展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形成全社會關注鄉村產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良好氛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