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會展快訊】2022年12月8日,廣東省農業機械學會在廣州組織召開“水產品低溫調濕智能干燥技術裝備”科技成果評價會。會議邀請了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單位共7位專家組成了評價專家組。評價專家組、項目承擔單位以及學會共17名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采用線下與線上結合的方式進行。
會議現場
本次評價的科技成果“水產品低溫調濕智能干燥技術裝備”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水產品智能化加工裝備與關鍵技術研發”課題“干燥品質提升技術與全程自動管控裝備研發”的子課題“魚制品冷熱交替熱泵干燥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的成果,由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廣東弘科農業機械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羅非魚智能干燥示范應用點
專家組在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審閱了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后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水產品低溫調濕連續干燥,成果技術整體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制冷劑二次冷凝的低溫熱泵干燥融霜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國內高蛋白水產品干燥主要采用重鹽腌制,雖然可保證干燥質量,但卻增加了后續脫鹽工作的負擔,而且較高的鹽含量對消費者健康不利。有企業采用冰溫干燥技術,雖然最大程度維持了魚制品的鮮度,但存在干燥時間過長的弊端。低溫調濕智能干燥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一攬子解決了以上問題。該技術設備與傳統的低溫熱泵干燥技術相比,干燥能耗降低了15%,效率提高了50%。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以上,2020年中國水產品產量達到了6545萬噸,其中魚類產品3752.68萬噸。當前,通過低溫干燥魚制品能夠得到高品質產品已達成共識,優質魚干制品能夠獲得較大利潤。日本加工傳統魚干利潤為113%,美國達到91%,但我國魚制品加工附加值僅為20%左右,且低鹽高品質、低能耗的水產品干燥處于“無機可用”狀態。因此,“水產品低溫調濕智能干燥技術裝備”成果為水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實用、可靠、高效的技術和裝備,其使用便捷性、干燥效率、干燥能耗均優于國內外同類低溫熱泵干燥裝備,對提升我國水產品加工品質及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市場前景廣闊。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