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十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浪花一朵。十年,卻在山西省古縣農機發展史上結滿了累累的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古縣農機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方古老而廣袤的土地上,機聲隆隆,往來穿梭。播下了希望,收獲了豐收,一輛輛大中型農機替代了牛耕馬拉的傳統生產方式,農機已成為農業戰線上的一支披堅執銳的鐵甲洪流。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4萬千瓦,機耕、機播、機收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75%,主要農產品初加工率達70%以上,農機在第一產業的貢獻率蹄疾步穩,逐年上升。
一個地處丘陵地區的山區貧困縣,農機事業是如何大步跨越的呢?不妨從七個維度的不同切面來分析、解讀。
一、選準角度
效果好來源于起點高,高起點產生高效益。高度是思路,是方向。古縣始終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來認識農機工作,指引農機工作,安排部署農機工作,高起點部署,向高標準看齊,樹立起山區縣也敢同平川縣爭高低,在業績上敢于同先進一流做攀比,爭一流,爭位置。而在具體工作中注重選準角度,思維的角度決定工作的出路,選好選準選對角度,才能攀登高度。古縣是個山區丘陵山,不能盲目機械地照搬照用平川縣的有些農機模式,必須根據本地縣情來統籌謀劃,走出特色。長期以來,古縣農機存在三個不平衡:南北發展不平衡,南部土地寬廣肥沃,具有平川縣的土地特征。北部地小石頭,有著鮮明的山地秉賦。同一鄉鎮村與村之間不平衡,南垣鄉陳香村一村就有5個農機合作社,農機近百臺件,有的村則數量極少。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合作社設備齊全,從業人員素質高,經濟實力雄厚,有的則勉強維持生計。針對不同情況,古縣采取多視角、多層次、多方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方式推動農機事業發展。在縣南部支持發展大中型農機發展,北部則鼓勵小微型農機具作業。在各村之間,各合作社之間引導推廣合作互助模式,聯合協調發展,先后成立了跨村農機作業組織,農機聯合社,采取了強弱聯合,大小聯合,強強聯合,南北聯合四種互助聯合方式,從而有力推動了全縣農機事業均衡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古縣縣情的農機特色之路。
二、提升速度
成功垂青于領跑者、快跑者。寧做工作“馬前卒”,不當工作“馬后炮”。思路一定,說動就動,手段雷霆萬鈞,效果立竿見影。在創建全省率先實現農機化綜合示范縣建設中,古縣布置周密,方法得力,2017年創建,2018年授牌,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三年創建任務,成為全省唯一的當年創建成功的縣,也是全省第一家,臨汾市唯一的山區丘陵地帶省級農機化綜合示范縣。在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項目上,2018年9月承擔項目,連續兩個月頂風冒雪建設完成,12月驗收撥付建設資金,成為全省第一家完成項目的縣市。追求快更要講究穩,古縣嚴把項目申報關、設計關、審批關、監督關、驗收關五個關口,從嚴從細,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取得了既快又好的效果。關鍵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和工程統籌工作。如在創建全省農機化綜合示范縣中,古縣做了周密細致的前期普查工作和準備工作,對全縣農機大局了然于胸,心中有數,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拓展廣度
在農機事業的發展中,古縣力爭做到不留空地,不遺死角,輻射力大,覆蓋面廣。首先體現在農機社會化組織建設上。2012年以前,全縣只有2家農機合作社,數量極少的農機維修點和農機大戶,機械化家庭農場是空白。經過十年的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已有56家證件齊全的農機合作社,注冊資金達百萬元以上的就有21家,資產共計近億元,合作社成員達700余人,農機合作社聯合社4家,農機大戶200余戶,機械化家庭農場8家,標準化農機維修點30余家,每年農機總收入達2000余萬元。其中僅舊縣鎮農機合作社就達到13家。在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古縣采取“一延二化”措施,一是注重向農機薄弱地區延伸,目前已在縣北部鄉鎮發展5個農機合作社,2個機械化家庭農場。二是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先后爭取上級資金400余萬元,用補貼的方式,為18家農機合作社建起了標準化的機庫、機棚、停機坪2萬余平方米,使農機具有了停放的場所。并聘請專業人員,為合作社,農場建起了較為規范的財務和其他管理有關制度,使這些農機經營組織納入了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發展軌道。也影響帶動了全縣農機化的全面發展。
在農機作業中,農機的廣度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2014年以來,古縣對全縣具備深松條件的22萬田地全部進行了深松。實現了全縣深松全覆蓋,把鐵板地變為“海綿田”。深松后的田地,玉米每畝可增產120余斤,使廣大農民實實在在的享受到農機帶來的甜頭。
四、致力精度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古縣農機鮮明的特色。給農機裝上“大腦”,走互聯網+農機的新路,古縣“智慧農機”建設得到業內專家領導和同行的好評。古縣在全省建成了第一座高標準的智慧農機縣級基站,建起了第一座高3.3米,寬11米的大型監控顯示屏。為全縣所有符合條件的農機全部安裝上監控終端,實施了農機作業實時監控,全縣農機作業的面積,深度都精確到了小數點,誤差率降低到了最低,為農機中心,農機手,農戶之間構筑起一面“信任平臺”。臨汾市農機局在古縣召開現場會,推廣了古縣農機做法。2018年底,國家農業農村部有關領導和專家來古縣檢查指導工作時,評價古縣智慧農機建設是山西省第一流的,全省標準,效果最好的。
2017年古縣引進了第一臺無人植保機,其精準高效的植保效果很快受到農民朋友的喜愛,目前,全縣無人植保機已得到初步普及,達16臺,僅全全農機合作社就有6臺無人植保機,使古縣農機不僅成為縱橫土地的“鐵甲雄師”,也成為一只展翅藍天的“鷹隼勁旅”。
五、閃耀亮度
亮度是展示一個地方,一個行業工作成就的名片,使人們能通過亮度,觀察到工作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十年來,古縣農機保持了全面工作大推進,重點工作深突破的良好發展勢頭,精彩紛呈,亮點頻仍。
創下一年建成全省農機化綜合示范縣的古縣農機速度,這一紀錄至今無縣市超越。
創下全省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農機資產收益扶貧的古縣農機扶貧經驗。
建成全省一流,效果上佳的“智慧農機”的“古縣農機模式”。
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農機化綜合考評先進單位,連續5年被評為全市農機化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走出了一條丘陵山區地帶農機化發展壯大的“古縣農機新路”。
塑造了一種敢于爭先,勇于創新,精于細節,善于功成的古縣農機精神。
錘煉出一支團結奉獻,攻堅克難,敢打能贏,形象良好的古縣農機隊伍。
譜寫了一曲新時代農業化發展的嶄新樂章。
六、共享溫度
農機是人們眼中傳統的冰冷的“鋼鐵俠”。而農機人卻都有著火熱的情懷,有著濃郁的公仆情節,有著自己的光榮和夢想,有著自己的詩和遠方。在實踐中,古縣農機人善于把項目變成惠及民生的實事,好事,使農民在農機的推廣中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連續十多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農機裝備水平。過去古縣沒有一臺四驅
拖拉機,沒有一臺三行以上的
玉米收獲機,沒有一臺谷物聯合
收獲機,谷子收獲全靠人工作業。目前,全縣四驅拖拉機達160多臺,三行以上玉米收獲機達120余臺,谷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0余臺,使全縣各種大型農機具達到3000余臺,受益農戶達2000余戶。2017年起,古縣農機還承擔了全省農機資產收益扶貧的試點工作。目前,已有21家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承擔這一項目,共吸納600余建卡立檔貧困戶入股分紅,占到全縣建卡立檔貧困戶的十分之一,不僅為古縣按期脫貧作出了農機貢獻,也使廣大貧困戶在這一工作中感受到了“鋼鐵俠”的溫馨。
七、打造深度
農機的普及和農機新技術推廣有效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帶來了農民深刻的思想變革,過去古縣以種玉米為主,經過推廣玉米割苗技術、玉米豐產方技術、谷子全程機械化、深松、免耕、少耕等現代農機新技術的推廣,雜糧、藥材、蔬菜產業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惠及到千家萬戶,對本縣的農業調產,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更使萬千農民從第一產業解放出來,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上大放異彩,奉獻聰明才智。
十年發展,七個維度,獨特的標識,古縣廣袤的土地上處處鐫刻著新時代古縣農機發展的鏗鏘腳步。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