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黃淮海地區冬小麥去年播種期間受秋汛影響,播種時間普遍推遲,今年出苗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夏糧豐產面臨一定的壓力。針對當下黃淮海地區冬小麥促弱轉壯行動,特提出如下春季機械化管理技術指導措施:
1.追肥
針對冬小麥不同苗情,利用撒肥機、灌溉植保一體機等開展追肥作業,保證追肥均勻。對底肥不足、葉片發黃、長勢較弱的麥田,可在返青期每畝追施10公斤左右尿素,促進次生根生長,促弱轉壯,增加分蘗保成穗;對生長基本正常、群體適宜麥田,可在起身期結合灌溉每畝追施15公斤左右尿素,以促進穗花發育,培育壯稈大穗。
追肥時,應選擇當地適宜的追肥機具和追肥方式。機具要具有良好的行間通過功能,而且施肥量易于調節;可采用機械撒肥、水肥耦合施用等追肥方式,在有條件或有需求的情況下,可采用無人機追肥。
(1)撒肥機追施:根據不同地塊或地域要求,采用不同類型的撒肥機對冬小麥施用顆粒肥、廄肥等。在撒肥過程中,撒肥量應滿足冬小麥對營養的需求。為獲取需要的施肥量,在施肥過程中要考慮縱向重疊和前進速度的變化;不同施肥裝置對不同排量規定值、前進速度和肥料種類的施肥量之間應相互匹配;若撒肥機的動力來自于
拖拉機后輸出軸,牽引式撒肥機禁止機器轉彎,防止損壞傳動軸;在施肥過程中保持機器勻速行駛,確保均勻拋撒肥料,不出現斷肥的情況。
(2)水肥耦合施用:根據冬小麥生長、土壤肥力狀況等確定肥液濃度,避免作物肥害或施肥不足。水肥耦合作業時,不要提前將肥料撒到地表,以防區域施量不勻,造成燒苗。對于滴管系統,系統首部推薦選用泵注式施肥裝置,田間小區可采用壓差式或文丘里式施肥器。在常規肥料的基礎上,按照冬小麥需肥規律配置無沉淀、速溶的專用肥,水不溶物應≤0.5%。施肥前,先滴清水20-30min,待土壤濕潤后開始施肥;施肥期間及時檢查,確保滴水正常;施肥結束后,繼續滴清水20-30min,將管道中殘留的肥液沖凈。對于噴灌系統,建議采用注肥泵等注肥系統,進行噴灌水肥一體化追肥,施肥結束后宜進行灌水深度為3-5mm的清水淋洗。
(3)開溝追施:追肥時最好選用與播種時機型配套的追肥機具(追肥機、條播機等)進行化肥開溝淺施。肥料直接施入距離冬小麥根部8-10cm的范圍內,利于根系直接吸收;追施深度以4-8cm為宜;保證追肥位置的準確以免開溝損傷麥根或肥料燒傷麥苗;追肥完成之后進行覆蓋鎮壓。
追肥機排肥裝置可靠,施肥量可調;追肥機作業前應檢查排肥量、追肥位置準確率、排肥均勻性和斷條率、肥料覆蓋及傷苗情況等。作業時要注意對行作業,以免損傷小麥植株;密切注視排肥軟管內輸送情況,若發現堵塞應及時排除,并查出漏施地段進行補施。及時添加肥料,箱內肥料不得少于肥箱容積的1/3,肥料不得混入雜物,以防結塊堵塞和損傷排肥器。
2.施藥
(1)
噴霧機噴藥:冬前未及時進行雜草秋治的地塊,可在冬小麥返青至起身期及早進行化學除草。早春氣溫波動大,實施麥田化學除草應選擇晴好天氣,于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采用噴桿噴霧機進行化學除草。合理選擇噴桿噴霧機,采用噴桿噴霧機進行防治作業,做到均勻噴灑,不漏噴、不重噴,以防出現藥害;交接行重疊量不大于工作幅寬的3%,同一地塊同種作物應在3天內完成一遍作業;風力超過3級、露水大、雨前及氣溫高于30℃等情形下不宜作業。
(2)無人機噴藥:冬小麥返青拔節期以防治條銹病、紋枯病為重點,可采用植保無人機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實施科學防控。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植保無人機大面積應急防控,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在早晨露水未干時進行植保無人機施藥防治作業過程中,植保無人機可適當降低作業高度和作業速度,以增加麥株根基部著藥量;病害發生較重的田塊,可隔7-10天進行第二次防治。無人機應在環境溫度0-30℃,風力不大于5m/s的氣象條件下作業。作業時,應考慮側風的影響,來回的飛行速度和藥量應一致,避免重噴漏噴;無人機飛行高度應保持在作物上方1.5-3m;無人機的飛行速度應根據農藝要求的每公頃施藥量選擇,但不應高于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值。在無人機施藥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
3.灌水
根據苗情和墑情,澆好拔節水,建議三類苗在返青期澆水,二類苗在起身期澆水,一類苗在拔節期澆水。建議采用“小白龍”軟管輸水+小畦或窄畦灌溉和滴、噴灌等措施進行春灌。
(1)畦灌:面坡度控制在0.1-0.5%,畦埂高度15-20cm;畦寬應與農機具作業要求相適應,一般為2.8-3.5m;根據土壤質地、坡度和入畦流量等確定畦長,井灌區砂土畦長40-60m,壤土畦長50-70m,粘土畦長60-80m,渠灌區畦長可適當增加,入畦單寬流量3-6L/(s?m)。為使畦田灌水均勻,建議七成到八成封口。為提高灌水均勻度,可將單個畦田灌水分成2-3個時段,中間的間歇時段用于其他畦田的輪灌。
(2)管灌:采用地下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的地區,低壓管道將水從水源輸送到田間后,建議采用“小白龍”軟管輸水+小畦或窄畦灌溉。灌溉支管間距50-150m,給水栓間距50-100m。建議氣溫在0℃以上時進行灌溉,以避免軟管斷裂。為縮短灌水線路,擴大控制面積,地勢較平坦的灌區,可沿田間道路鋪設軟管,在老灌區,可沿原有土渠或順耕作壟鋪設。澆地順序一般是先遠后近,先高后低;田間灌水過程中采用脫節分段法,澆完一段地,抽掉一節管。為了使用方便,軟塑管每節長度一般根據地塊大小和畦田長短而定。應該注意
輸水管與水泵流量和壓力的配套,避免泵出水流量過高而導致爆管。
(3)噴灌:具備噴灌條件的地區和經營主體,可采用機組式噴灌和管道式噴灌系統進行灌水,為降低能耗、提高灌水均勻性,機組式噴灌宜采用低壓噴頭。噴灌系統工作溫度建議在4℃以上,風力4級以下。水泵及噴灌機啟動時,為防止水錘現象,閘閥稍開啟即可,當輸水管充滿水后再全部打開閘閥,直至所有噴頭噴水正常;調節閘閥開度,以調整入機壓力至系統額定工作壓力,保證噴灌均勻性。根據灌水總量和土壤質地、地面坡度控制噴灌強度,推薦砂土噴灌強度20mm/h、壤土12mm/h,粘土8mm/h,坡度大于5%時,噴灌強度應降低20-30%。
(4)滴灌:滴灌系統可選用不同類型滴灌帶,滴頭出水量2-3L/h,滴頭距離30-40cm;滴灌帶間距60-90cm(土壤質地輕的取小值),一條滴灌帶控制灌溉4-6行小麥。根據水源水質情況,在系統首部選配離心式、濾網式、疊片式或砂石介質式過濾器進行過濾;每次滴灌前要檢查管道接頭、滴灌管(帶),防止漏水,如有漏水要及時修補;及時清洗過濾器,定期對離心過濾器集沙罐進行排沙;定期檢查、及時維修系統設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