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全區各級農業農村、農機部門要緊盯早中晚稻收獲時期,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將糧食減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務必抓緊抓實、抓出實效。”廣西農機中心副主任范軍燦在11月10日召開的2021年全區農機化推廣應用技術暨水稻機收減損技術培訓班上指出。
廣西是全國主要水稻產區之一,今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2700多萬畝,截止2020年底,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1.24%。水稻收獲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減少機收環節損耗已經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
廣西農業農村廳全力以赴推動廣西晚稻機收工作有序開展,努力奪取晚稻豐產豐收,確保完成全年穩糧增產目標任務。11月11日上午,在貴港市平南縣組織召開廣西2021年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來自貴港、玉林、梧州、桂林、來賓5市的5名選手參賽。大比武以機手的安全意識及操作熟練度、作業效率、作業質量進行綜合評分,機收損失率是主要考核環節,分數占60%。參賽機手機收平均損失率為0.272% ,均未超過
收獲機具作業質量標準。
降低機收損耗就是增加糧食產量,如果能把糧食機收損失率降低一個百分點,糧食將至少挽回70億斤損耗,相當于國人的飯碗中多了70億斤糧食。今年,繼早稻后,廣西及時制定轉發中晚稻機收減損工作方案及指導意見,對全區機收減損工作再次進行部署,指導各地結合實際開展糧食減損工作,全面啟動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截止目前,全區14個市已開展大比武活動30余場,開展水稻相關技術培訓和田間日共128場,現場演示及展示機具超1000臺,培訓各級農機部門、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種植大戶約8900人次。
推進升級更新農機具,從機收源頭上減少浪費。近年來,自治區農機中心創新購機補貼政策,將高質量水稻收獲機和
烘干機等糧食生產所需機具全部列入補貼范圍,應補盡補,提高糧食生產薄弱環節農機具的補貼額,推動淘汰老舊收獲、脫粒等機械,加快機具更新換代。截至目前,累計使用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資金3646.26萬元,自治區資金107.95萬元,補貼水稻
插秧機263臺,水稻收獲機械978臺,谷物烘干機具92臺。
廣西各地將開展節糧減損主題月活動,加強水稻機收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宣貫及技術培訓,組織開展機械化收獲作業質量監督,指導各地將損失率列入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標準條款內容,減少田間地頭收獲損耗,全力保障糧食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