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科技創新】為及時總結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成效,推進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為蔬菜穩產保供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機械化技術支撐,2021年6月4日,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聯合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相關科研、鑒定和推廣單位,在上海市開展了蔬菜移栽收獲關鍵環節機械作業效果綜合測評,舉辦了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活動,現場發布了蔬菜移栽和
收獲機作業效果綜合測評結果,交流了全國主產省份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情況,研討了典型蔬菜宜機化種植模式和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實踐,展演了露地結球甘藍和設施小白菜生產全程作業機械等近60臺套機具。新近成立的農業農村部蔬菜機械化專家組總結發布了北京露地結球甘藍、上海設施莖葉類蔬菜、江蘇響水西蘭花等14種典型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
目前,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已由起步轉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探索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推進蔬菜機械化發展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制定或發布了一些區域性典型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規范(標準)。但這些規范或標準還存在蔬菜種類間不呼應、生產環節間不配套、不同區域間不統一、各類標準間不銜接甚至相矛盾等問題,實際操作性不強、指導生產作用也有限。針對上述問題,此次發布的14種典型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進行了一些積極探索,主要特點有:
1、蔬菜種植宜機化模式遵循利于優質穩產、配套共用、機具作業三原則。即在實現機械化生產、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時,要使蔬菜作物達到或接近達到當地人工作業的產量和質量。為便于各生產環節和生產廠商間的機具集成配套、不同蔬菜基地和蔬菜種類間的機具互通共用,要使種植壟距系列化。為便于機器采收作業,要規定種植行距最小值。
2、借鑒日本經驗,從典型蔬菜種植模式標準化做起。1994年至1999年間,日本農林水產省設立了以經驗豐富的學者、生產者、作物栽培和農業機械生產者和使用者為成員的“蔬菜栽培模式標準化推進會議”制度,牽頭制定了結球甘藍、大白菜、萵苣等11種蔬菜的標準化種植模式并予以普及推廣。此次我國發布的典型模式涉及設施小白菜和苘蒿等莖葉類、設施番茄和辣椒等果菜類、結球甘藍、西蘭花、韭菜、白蘿卜、胡蘿卜、大蔥、大蒜等9種(類)蔬菜,典型案例來自上海、北京、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蔬菜主產(銷)區,為下一步面上復制、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3、關鍵環節作業要點、機具配置方案圖文并茂,操作性強、指導作用大。標準化、高質量的整地是蔬菜生產機械化的基礎。典型模式在耕種環節用圖例標示了壟距、壟寬、行距、株距等定量要求,典型案例機具配置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可復制性。
據悉,農業農村部特色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蔬菜專業組由來自國內蔬菜機械化研發、推廣領域10名農機和農藝方面的專家組成,組長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陳永生研究員擔任。此次在征集、整理和發布典型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總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蔬菜輕簡化生產技術裝備集成與應用”課題組的指導和幫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