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河南省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抓好秋糧生產,對于夯實全年糧食豐收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市場糧食價格,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5月24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2021年秋糧生產的技術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增強抓好秋糧生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扎實做好各項工作,確保秋糧面積穩定在7600萬畝以上,確保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完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百年華誕!
《指導意見》指出,從今年河南省糧食生產情況看,夏糧面積穩中有增,品質結構持續優化,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得到有效防控,有望再獲豐收。秋糧面積占全年的47%,產量占全年的45%,種足種好秋糧作物,對于完成全省糧食面積16125萬畝、產量1365億斤的目標至關重要。綜合分析今年秋糧生產形勢,有以下利好條件。一是黨委政府更加重視。中央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糧食生產更加重視,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研究親自過問,并進一步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為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秋糧生產效益提升。隨著生豬生產穩步恢復,玉米、大豆需求持續旺盛,價格保持高位運行,玉米最高價格突破1.5元/斤,大豆最高價格突破3元/斤,種植效益明顯提升。三是土壤墑情較為適宜。當前,河南省土壤墑情較為適宜。據氣象局預測,5月下旬河南省還有3次降水過程,有利于秋糧適期足墑播種,實現一播全苗。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也應當充分認識秋糧生產存在的不利因素:一是自然災害多發。河南省秋糧生產期間,大風、暴雨、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易發多發,抗災抓生產的難度較大。二是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據全國農技中心發布的消息,玉米葉斑病、銹病、稻瘟病和草地貪夜蛾、粘蟲、玉米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發生風險高,可能在河南省局部造成危害。三是秋糧質量不高。受傳統耕作習慣影響,秋糧作物特別是玉米收獲偏早、含水量高,農民缺少相應的晾曬場地或
烘干設備,收獲后果穗或籽粒直接大堆存放,易發生霉變。
為此,省廳要求各地落實秋糧生產關鍵技術模式。今年秋糧生產要積極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穩定水稻、大豆、紅薯種植面積,適度發展優質特色小宗糧豆。技術路線為:以高產、優質、高效、綠色為目標,依靠科技、主攻單產,防災減災、降低損失,集成技術、增產增效,推進河南省秋糧高質量發展。重點抓好以下技術模式的落實:
(一)玉米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選用高產穩產、耐密抗倒、熟期適中、多抗廣適的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優良品種,以機械化貫穿玉米生產全過程,突出抓好玉米密度、整齊度、結實度、成熟度等“四度”的落實。依據各地市場需求、生產條件、農戶意愿等,加快玉米籽粒機械直收、烘干和玉米品種互補增抗、鮮食玉米綠色高效、全株青貯專用型玉米高產高效等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化玉米種植結構,提高玉米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二)水稻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積極篩選高產穩產、米質優良、食味性好、熟期適宜的水稻新品種,加快河南省水稻品種更新速度,增加水稻品種豐富性,促進河南省優質、高效水稻品種持續發展。在水稻生產環節推廣應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和水稻輕簡化直播栽培技術,通過機械化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省成本。結合各地實際,適度推廣“水稻+”和再生稻等高質高效栽培模式,探索水稻糧飼“雙優雙高”新型再生稻栽培技術。
(三)夏大豆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依據光溫、土壤、降水等條件,因地制宜選用適應性好、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大豆品種;選擇性能良好的免耕
播種機,合理密植、精量勻播、種肥同播,確保高質量播種;因地、因苗施肥、排灌,科學運籌肥水;做好病蟲草害防控,綜合防治刺吸式昆蟲,降低癥青發生幾率;科學化學調控,?;ㄔ銮v;完熟期機械收獲,實現高產高效生產。
(四)優質甘薯栽培和小宗糧豆輕簡化技術模式。以穩面積、增單產、提品質、增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優質加工用淀粉型甘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度種植特色鮮食型甘薯。加大主推品種推廣力度,加快新品種篩選示范工作。擴大健康種薯種苗應用面積,重點推廣優質甘薯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和甘薯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等技術模式,促進河南省甘薯生產水平提升。小宗糧豆生產以輕簡化栽培為導向。選用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機械精播、種肥同播,提高播種質量,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化學除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術,實現節本增效、優質高效。
本文由農機網(www.hebeigongyou.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