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會展快訊】 作為國內頗具影響力的精準農業行業盛會之一,PIS2020中國精準農業與信息化高峰論壇將于2020年12月17-18日在蘇州盛大開幕!
大會以“科技賦能農業,融合發展”為主題,現場匯集300+精準農業行業專家、兵團,農墾局、農場相關領導以及行業企業高管,聯合國內外媒體聚焦行業現狀與問題,共議疫情后精準農業的轉型升級之路。
本次會議組委會邀請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政企解決方案部門相關負責人,將就“華為5G+精準農業使能綠色可持續發展”同與會嘉賓一起展開精彩分享,共同探討精準農業行業未來發展。
5G精準農業使能綠色可持續發展
現代化的歷史是一部由農村向現代城市社會發展與變革的歷史,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工業發展與變革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 , 我國加速城市化和人口非農化 , 在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的同時 , 加快人口的遷移 , 致使農村問題日趨嚴峻,農村、農業的發展收到嚴重的制約與影響。農業農村的發展成為我們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明顯短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了解決農村農民問題的發展思路,為破解鄉村治理困境指出了明確的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也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提供政策保障。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六大挑戰,即鄉村治理面臨著基層黨組織能力薄弱、人才缺乏的挑戰,方法較為單一、技術手段不足的挑戰,公共服務資源缺乏、水平低下的挑戰;其中農業生產也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與國內
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的挑戰,農業的生態環境系統已經難以承受當前粗放的生產方式的壓力與挑戰,農業科技的實力不強,產業小而散,導致成本高、效率低、農民收入低的壓力與挑戰。
應對當前的困難與挑戰,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發揮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環境保護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培育信息時代新農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環境問題
主要包括水、空氣和食品的質量,以及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國傳統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是以大水(漫灌)、大肥(均量施肥)、大藥(均量施藥)為主要生產方式,導致了大量的資源的浪費和成本的上升,重要的是導致了環境的污染,這是不可持續的。
未來農業的發展,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支撐,通過5G+農業物聯網采集環境、作物長勢等基礎數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農藝知識相結合的科學決策體系,實現精準的農事操作,如水肥一體化實現精準的施水施肥,通過無人機實現察打一體,實現精準施藥。通過精準農事操作,不斷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資利用率,在大力挖掘潛力、降低成本的同時,減少了化肥、農藥、石油對環境的污染,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持續發展。
華為聚焦農業
華為公司聚焦ICT基礎設施演進和產品開發,并通過能力開放,聚合生態,與合作伙伴一起面向農業農村場景聯合創新,打造三農智能體,為精準農業提供端(傳感:數據采集)、管(聯接:5G數據傳輸)、邊(邊緣計算)、云、AI等的端到端ICT架構和信息化平臺。以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導向,在農業農村發展和建設的過程當中,要始終立足于資源生態環境的大保護,大修護。數字技術已經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基本要素,要積極應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的信息技術來建設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把數字技術同育種、栽培、加工、流通技術等緊密結合,提高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能力。
農業無人機“察打一體化” ,提升農業作業效率和精度
華為聚焦為數字鄉村、綠色農業提供端到端ICT解決方案。華為提倡基于華為云,共同打造共享、開放的現代化農業ICT基礎設施,通過規模效應,降低農業信息化、數字化的建設門檻和使用門檻,通過聚合生態,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科技實力不足,小而散,無法規模復制的問題。
“三駕馬車”,端到端助力智慧農業產業聯盟建設
華為面向聯盟合作伙伴提供“三駕馬車”:數字平臺、OpenLab、Marketplace,從聯合方案開發、驗證、發布、上市到銷售提供全流程業務支持
華為的愿景和使命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華為將和合作伙伴一起能力,把數字化帶入農業領域,通過數字化,讓農村煥發活力,讓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面臨的挑戰
01生產成本上升與國內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的挑戰
農業生產成本在快速的上升,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費用的支出,年均增幅達到8%到9%,以這樣一種速度增長,當然對農產品成本的上漲推動力很大。而進口農產品的進口到岸價格比國內農產品價格還要低,這兩重壓力,相當于天花板在往下壓,地板在往上升,于是中間的空間就越來越小,這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02農業的生態環境系統已經難以承受當前生產方式的壓力與挑戰
過去為了解決大家要吃飽肚子這基本的問題,所以采取了努力的追求糧食產量增長的這樣一個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我們取得了成就,但是也付出了代價。我們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的4倍以上,于是造成的土壤和水體的污染都不斷的在加劇。我們現在每年使用的農藥大概在180萬噸左右,有關部門的測算,真正能夠作用于作物發揮作用的比重不到30%,有70%在噴灑過程中都噴到了地上或者飛到了空中,帶來的污染也很嚴重。
現在我國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大概在240多萬噸,但是每年能夠回收的不到140萬噸,那就意味著每年有100萬噸以上的塑料薄膜遺留在土地里頭,這些都會帶來污染。更何況還有整個水體的污染或者水源的短缺,還有其他方面如工業的污染、大氣的污染等等。
03農業科技的實力不強,產業小而散,導致成本高、效率低、農民收入低的壓力與挑戰
小、散、弱的現象在種業,農業技術,農業裝備,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領域都是普遍的存在。例如種業的問題,我國注冊的種業企業,2011年是8700家,2014年5200家,當前仍然由4000多家,中國是否需要這么多的種業公司,由于小而散,研發投入不足,導致育種水平低下,長期被國外種子公司占據著相當大的市場。
中國農業發展到了創新改革的十字路口,創新的核心是為了滿足未來產業客戶和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跳出以“高產”為發展目標的傳統模式,而是走以高效率、多樣性、高品質、高價值等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發展道路。
為此,中國的農業和種業要在發展理念、市場規劃、科研立項、品種審定、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一些列改革和變革。同時,改革和創新是多方位的,不僅僅是技術方面,更應該是在理念和制度方面得以創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