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 我們知道,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近年來大田作物機械化發展形勢喜人,2019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0%,而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卻不足40%。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設施農業對滿足我國居民一年四季“菜籃子”需求有著重要意義。今年疫情突如其來,全國人民統一居家,而“菜籃子”能夠穩定供給,離不開我國地大物博、設施農業已成規模。另一方面,設施農業也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的“朝陽產業”“民生產業”和“富民產業”。
此外,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分布范圍廣,洪澇、臺風、干旱、低溫雨雪等災害時間較為集中,對種植業有很大的安全影響。今年6月25日河北保定多地遭遇冰雹災害的視頻在網上熱傳,眾多農民露天種植的蔬菜水果等紛紛被毀,令人惋惜。因此,推廣使用設施大棚,普及設施農業機械裝備,在眼下也顯得尤為迫切。
6月27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設施
種植機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設施布局標準化、設施建造宜機化、生產作業機械化、設施裝備智能化和生產服務社會化。這是我國對推進設施
種植機械化作出系統部署,是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行動。
在推進設施農業生產作業機械化和裝備智能化上,《意見》提出,加大設施種植裝備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支持產學研推用協同攻關,突破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和收獲等環節技術裝備短板。加快提升環境調控、植保作業的機械化水平,推廣普及土地耕整、灌溉施肥技術裝備。推動電動運輸、水肥一體化設施以及多功能作業平臺等與溫室結構集成配套。加力推廣尾菜、植株秸稈、殘膜等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裝備,實現設施種植清潔生產。開展聯合攻關,加快選育、推廣宜機化設施專用品種,示范推廣宜機化種植技術模式,推進各環節機具裝備的協同配套,積極構建區域化、標準化的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促使良種、良法、良機配套,為機械化生產創造良好條件。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
同時要加快信息化和機械化融合,推廣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攻關力度,重點突破設施種植裝備專用傳感器、自動作業、精準作業和智能運維管理等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嫁接、授粉、巡檢、采收等農業機器人和全自動植物工廠,實現信息在線感知、精細生產管控、高效運維管理。
其實,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設施農業早已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效率和單位產出率較高,正在向立體種養、無土栽培以及自動化、信息化方向邁進。在這一點上,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舉例來說,我國日光溫室番茄高產水平約為22公斤/平方米,只相當于荷蘭溫室番茄平均產量的43%。因此,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是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的重點。
在政策扶持下,到2025年我國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總體將達到50%以上。所以,用不了幾年,或許你吃的水果蔬菜就是從智能化溫室里“非人工”種出的“高科技”
農產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