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補貼動態】日前,《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已經農業農村部2019年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實際上,與之相關的《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19〕46號)在2019年5月16日已由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發布,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其主要內容如下: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是指中央財政為支持穩定和優化農田布局,全面提升農田質量而安排用于農田相關工程建設的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資金。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由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共同管理,按照“政策目標明確、分配辦法科學、支出方向協調、績效結果導向”的原則分配、使用和管理。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按照相關管理規定定期開展評估,實施期限至2022年。
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同承擔農田建設支出責任,地方各級財政應當安排必要的資金投入農田建設,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堅持差別化分擔,省級對貧困地區承擔更多支出責任。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在國家補助基礎上,兼顧各級財政承受能力和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要求,地方財政籌集投入更多資金,提高項目建設水平。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納入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試點范圍,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國辦發〔2016〕22號)等有關政策規定執行。
資金支出范圍
鼓勵項目受益對象和農村集體籌資投勞進行投入;鼓勵采取投資補助、貼息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優先扶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
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農田建設以農民為受益主體,扶持對象包括小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以及涉農企業與單位等;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支持用于高標準農田及農田水利建設。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應當用于以下建設內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與節水設施;田間機耕道;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損毀工程修復和農田建設相關的其他工程內容。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的支出范圍包括:項目所需材料費、設備購置費及施工支出,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費、工程招投標費、工程監理費以及必要的項目管理費等。農田建設補助資金不得用于興建樓堂館所、彌補預算支出缺口等與農田建設無關的支出。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可以采取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先建后補等支持方式。具體由省級財政部門商同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確定。
分配和下達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按照因素法進行分配。資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基礎資源因素、工作成效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基礎資源因素權重占70%、工作成效權重占20%、其他因素權重占10%。對農田建設任務較少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可采取定額補助。
農業農村部于每年3月15日前,提出當年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的各省分配建議,函報財政部。財政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預算后30日內,下達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抄送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有關監管局。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分配結果在預算下達文件印發后20日內向社會公開。
省級財政部門接到下達的中央財政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后,商省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農田建設實際情況,在30日內正式將預算下達到本行政區域縣級以上各級財政部門,同時將資金分配結果報財政部備案,抄送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當地監管局。
農田建設財政資金支付按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
資金使用和管理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各地政府可結合地區實際,按照統籌整合要求,統籌不同渠道的農田建設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
各級財政、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分配、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財政部各地監管局按照工作職責和財政部要求,對轄區內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進行監管。
農田建設補助資金使用管理實行績效評價制度,評價結果作為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本文由農機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