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通知公告】 各區農業農村委、市屬有關單位:
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農業農村環境,實現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全面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19〕20號)要求,加快推進我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總要求和實施綠色田園工程的目標,按照市場導向、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農用優先、多元利用的原則,結合上海市農業生產實際,進一步推進秸稈還田和離田利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格局,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促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
二、總體目標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實行秸稈機械化還田與離田利用雙措并舉,2019年,全市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以上。鼓勵引導崇明等產生秸稈較集中的區域,圍繞循環農業、綠色生產,重點發展秸稈基料化、肥料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方式。松江區作為上海市2019年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實現秸稈全量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重點發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典型模式。
三、重點內容
(一)強化地方政策扶持
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完善出臺新一輪秸稈綜合利用扶持政策并組織實施。對水稻、油菜秸稈實施機械化還田的本市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及相關農業企業,給予50元/畝的資金補貼;對收購本市水稻、油菜秸稈,并在本市實施秸稈離田利用的單位,按實際利用量給予300元/噸的資金補貼;對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的項目,給予固定資產投資補貼,具體參照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扶持政策執行;對購置秸稈利用相關農機具給予定額補貼,具體參照上海市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執行。
(二)持續推進機械化還田
一是各區及市有關單位按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強農機農藝配合,進一步完善秸稈機械化還田路線,將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年度主推技術,發布技術路線,提高還田質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二是加大對秸稈機械化還田等機具的配置,指導農機戶和農機服務組織,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三是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農機操作人員的還田技術水平。
(三)拓寬離田利用渠道
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結合本市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動,鼓勵大型畜禽場或有機肥生產企業購置秸稈處理和生產有機肥的裝備,擴大全市秸稈制作有機肥消納量。支持引導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鼓勵養殖場、秸稈飼料加工企業,購置秸稈
飼料加工設備,制作裹包等秸稈飼料,提升秸稈“過腹還田”水平。
(四)完善收貯運服務體系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快培育秸稈收儲運服務主體。各區、鄉鎮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合理的秸稈收集處理方案,支持企業、農民等開展秸稈收集、貯運,逐步構建區域內全覆蓋的秸稈收儲供應網絡,打通秸稈離田利用瓶頸。
(五)建立秸稈資源臺賬
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搭建國家、市、區三級秸稈資源數據共享平臺,開展秸稈產生量和利用量統計,摸清資源底數,為制定相關政策、規劃布局,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具體工作要求另行通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是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轄區內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協調、推進工作,要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結合生產實際,制定符合本區域特點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秸稈收貯運體系建設。松江區作為2019年度秸稈綜合利用推進工作重點區,要明確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制定工作措施,加強技術保障,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區級典型代表。
(二)強化技術支撐
市農業農村委將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由農技、農機技術推廣,以及科研、行業協會等部門組成的上海市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專家組,根據我市農業種植結構布局,形成適合我市的秸稈還田、離田模式和技術要點,2019年度主推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具體技術路線見附件1。
(三)加強部門協作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局等部門按照相關文件制定的責任分工,密切配合,協力推進,落實好秸稈綜合利用補貼資金、計劃下達、指導推進、核查監督等工作。
(四)廣泛宣傳引導
各區及市有關單位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網絡,懸掛條幅標語,組織召開現場會、培訓班和技術講座等形式,提高農民有效利用秸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及時總結和積極宣傳本區域內的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大力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秸稈綜合利用的良好環境。
請各區及市有關單位結合實際制定年度方案,于2019年6月6日前報送至市農業農村委,于2019年12月1日前報送年度工作總結。松江區同時報送典型模式總結。
聯系電話:021-23117107 23113058
電子郵箱:shnjhb2013@163.com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2019年5月30日
附件
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為進一步推進秸稈禁燒工作的深入開展,確保秋熟作物秸稈露天不焚燒的工作目標,本市農機與農藝部門在總結歷年水稻秸稈還田試驗和示范推廣的基礎上,結合本市近幾年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以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為主要途徑的秸稈綜合利用,并擬定水稻秸稈還田條件下機械化耕作技術模式。
一、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的特點
(一)秸稈量大,機具配置要求高。水稻秸稈谷草比為1:1.1-1.2,按照水稻畝產550公斤計算,畝秸稈量達到為606—66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秸稈量為0.91—0.99公斤左右,機械化全量還田的機具配置要求和動力消耗比較高,作業成本增加。
(二)腐熟時間長,農藝技術要求高。稻秸稈收獲以后為秋冬季,后茬主要是綠肥和休閑地,低溫和旱作減緩秸稈的腐熟,會出現下一年水稻種植時上一年水稻秸稈未完全腐熟,依附在水稻秸稈上病蟲草害發生率會有所提高,不利于下一年水稻綠色種植,必須通過各項農藝措施促進作物生長,有效防止病蟲草害。
(三)氣候和土壤條件差,還田作業難度高。水稻收獲后常遇秋雨,不利于農機作業,特別是松、金、青地勢低洼地區,土壤粘性強,水稻收獲后如遇秋雨不利于深翻深耕,機械還田難點較大,應根據氣候條件合理選用秸稈還田方式,提高作業水平。
二、技術方案
水稻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應結合機具配置情況、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后茬作物等因素因地制宜選用秸稈還田技術路線,科學制定適合本市區縣秸稈還田的各項技術措施。以下以綠肥為主要后茬作物擬定技術方案,不成規模的二麥和油菜可根據種植特點作相應的調整。
(一)深翻深埋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深翻深埋→耙平鎮壓→機械撒播綠肥→機械開溝
2. 特點:①秸稈還田效果好。通過
圓盤犁、
鏵式犁、翻轉犁等機械可以將作物秸稈埋入20厘米以下的泥土中,有利于后茬綠肥的種植。②前期機械作業要求低。機械收割的割茬可適當提高,切碎的長度可適當加長,拋灑的均勻度可適當降低,有利于發揮收獲機械的工作效率。③對后茬作物生長影響小。由于秸稈埋入深度超過20厘米,其在地下腐爛過程中揮發的有毒有害物質,離綠肥根系較遠,對綠肥生長造成的傷害較小。④農機裝備投入大。需配備圓盤犁、鏵式犁、翻轉犁等深翻深埋機械和重型耙整地機械,同時動力配備在75馬力以上。
3. 適用范圍:深翻深埋秸稈還田適用于水稻收獲期間氣候條件好、土壤含水量低、后茬作物種植時間較為寬裕且機械配置條件較好的區域;或冬季閑耕的田地。本市松、金、青地區及逢收種期秋雨集中時慎用此技術方案。
(二)復式作業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機械化復式作業(淺耕滅茬、條播、開溝)
2. 特點:①作業環節少。由于使用復式作業機可以實現淺耕滅茬、條播、開溝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減少了作業環節和成本的支出。②動力配置低。一般采用65馬力以上拖拉機即可以帶動機具進行正常作業。③作業要求高。前期收獲要低茬收割,需進行切碎和均勻拋灑。④還田效果一般。秸稈只能埋入田地3—5厘米。若要提高秸稈還田效果,可在復式作業前增加一次旋耕作業。⑤對綠肥的種植和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還田效果一般,部分經切碎的秸稈還滯留在地表上,影響播種質量。
3. 適用范圍:適合多種土壤環境,為綠肥保護性耕作的一種方式,本技術方案必須配置復式作業機械,有關區可以在秋季機具補貼中適當增加復式作業機具。
(三)旋耕作業秸稈機械化還田
1. 技術路線: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旋耕(正、反轉)→人工撒播→開溝覆土
2. 特點:①作業環節增加。與傳統人工種植模式相比,增加了一次旋耕作業。②動力配置低。一般采用65馬力以上拖拉機即可以帶動機具進行正常作業。③作業要求高。前期收獲要低茬收割,需進行切碎和均勻拋灑。④還田效果一般。秸稈只能埋入田地8厘米左右。⑤對綠肥的種植和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還田效果一般,部分經切碎的秸稈還滯留在地表上,影響播種質量。
3. 適用范圍:適用于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較好且習慣于綠肥人工撒播的區域或田塊。
(四)套播免耕作業秸稈覆蓋還田
1. 技術路線:人工撒播(收獲前3-5天)→機械收獲水稻→切碎均勻拋灑→開溝覆土
2. 特點:①作業環節少。采用免耕作業,開溝覆土,減少了旋耕作業環節。②動力配置低。一般采用65馬力以上拖拉機即可以帶動機具進行正常作業。③作業要求高。前期收獲要低茬收割,需進行切碎和均勻拋灑。④還田效果差。秸稈一般覆蓋在泥土表面。⑤對綠肥的種植和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大部分經切碎的秸稈還滯留在地表上,影響綠肥出苗和后期生長。
3. 適用范圍:適用于晚熟水稻田塊并且土壤耕作條件差的田塊或區域。
三、其它技術要點
(一)使用半喂入或帶切碎拋灑裝置的全喂入聯合收割進行收獲作業。
(二)不帶切碎拋灑裝置的收割機作業可進行高茬收割,再使用秸稈切碎還田機增加一次作業,達到切碎和均勻拋灑的效果。
(三)低茬收割,割茬高度不大于15厘米。
(四)秸稈切碎,切碎長度不大于10厘米,進行均勻拋灑,保證后序播種質量。
(五)機具在作業時,應根據田塊的具體形狀確定作業路線,應盡量避免或減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轉彎次數。
(六)作業質量要求:耕深穩定性≥85%、碎土率≥80%;埋茬深度應在4 厘米以上,覆蓋率≥55%;大田地表經平整后,田塊高低落差不超過3 厘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