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編輯視角】據統計,“2018天貓雙十一狂歡節”成交額高達2135億元,“雙十二”再接再厲,延續的熱潮,商家也紛紛推出多樣化的營銷活動。說起營銷,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還玩起了跨界營銷。
8月份,59歲的大白兔奶糖和56歲的美加凈跨界聯姻推出的大白兔潤唇膏開售不到一分鐘就被搶購一空;9月份2019春夏紐約時裝周期間,“中國日”第二季活動中不少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參與,其中就包含了“老干媽”,時尚界超“辣”的聯名就此誕生;11月份,國貨經典品牌娃哈哈以“你足夠出色”為主題推出了限量款包裝的營養快線,還推出了同款色系的營養彩妝盤,并于12月1日正式線上發售;晨光文具跨界時尚芭莎,共同打造“晨光盛世新顏”概念大片,使文具變為文創,玩轉時尚;文創界IP——故宮進軍彩妝界,發布了“浮天滄海,故宮仙鶴系列”和“暗夜流光,故宮螺鈿系列”彩妝,從口紅到眼影到腮紅、高光,一共12款產品,目前早已脫銷……
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不但在產品質量上越來越好,更多年輕化和有趣的玩法也層出不窮,跨界營銷越發火熱。前有工程機械企業進入了農機“藍海”,中聯重科、福田早已布局農機領域;后有日本通信服務運營商NTT公司,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跨界殺入農業領域;再有碧桂園通過發力現代農業機械和種業,將鄉村振興和扶貧結合,引進先進農業高科技人才;雷沃重工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實現自動駕駛量產為目標,在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業務領域展開深度合作……跨界進入農機行業早已不是新鮮事,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跨行業進軍農業機械領域呢?
行業具備持續發展動力
“對于未來農機行業的發展,我們總的感覺是,短期低迷,中期高度震蕩,長期向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永恒的進化主題。”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陳濤
一方面,我國對于農業機械的需求潛力巨大。經過“黃金十年”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機工業生產總值、利潤總額等指標都十分可觀,以農機購置補貼為主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農機裝備作為“中國制造2025”是重點領域之一,具備持續發展動力。
另一方面,相對比于其他行業而言,農機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農機裝備存在弱、散、小等弊端,產品小品種、多批量,重點環節農機供應不足。無論與農業發展需求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農機巨頭相比,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經濟、人才、科技、渠道優勢
“當所創造產品和技術成為者的時候,給我們更大的挑戰還是要創造出更多的技術,同時要不斷的去挑戰自己。”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
與農機裝備需求強勁相對應的現實狀況卻是行業發展門檻相對較低,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相對較弱,雖然目前我國已經躋身業界重要的農業機械生產國,但是離成為農機強國的能力卻還尚為欠缺。一些大公司跨行業進入農機領域,其自身具備的經濟、人才、科技、渠道優勢為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根基。
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在農機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化拓展,與這些技術發展相關的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等擁有更加先進的理念、創新的商業模式、雄厚的資金技術,使他們在發展農業機械的時候更具前瞻性,不論是在戰略定位還是具體規劃當中,都為農機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助推農機產業轉型升級。
跨界競爭者成為行業催化劑
“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而企業失敗的原因卻相同:它們都無法逃脫競爭。”
——彼得·蒂爾《從0到1》
農機行業L型市場走勢下,沒有核心技術、營銷理念落后、綜合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和組織僵化的大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眾多農機企業急于尋找新的突破點。面對市場的重新洗牌,具有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的大企業或是努力實現自我提升,搶占市場先機;或是通過并購或收購的形式,形成規模化優勢;或是垂直進行上下游產業鏈整合,降低成本提率以增加利潤空間和提高整體競爭力。
小企業則突破自身當前的定位局限,尋找新的市場競爭點,亦或是通過聯合起來,組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來和大企業對抗,逃避被整合或被出局的命運。而在大中小企業的博弈中,外來的行業競爭者則成為行業整合發展的有力催化劑,加速了行業洗牌和優勝劣汰,重塑農機行業發展格局。
市場環境日新月異,農機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方,更該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包括產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服務模式創新等多方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