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地方農機】 設施農業是指在環境相對可控的條件下,采用工程手段進行動植物生產的一種現代化農業方式。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轉型升級,發展設施農業,能全面支持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解決適度經營、誰來種地、基礎薄弱、資源短缺等問題,實現城鄉同步、農村繁榮、農民富裕、農業發展等目標。推動設施農業科學發展,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化農業至關重要。
陜西省:設施農業成效益好的農業產業
近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了陜西加強農業設施化水平、加快設施蔬菜發展的情況。近年來,陜西省設施蔬菜快速發展,設施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截至2017年,全省設施蔬菜總規模達到219萬畝,產量680萬噸,面積、產量居西北地區。去年全省設施農業綜合產值達852億元。設施農業已成為陜西省效益好的農業產業。
近年來,陜西省蔬菜產業加快發展,已成為陜西農業繼畜牧業、果業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全省蔬菜生產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765萬畝,總產量1760萬噸。集中連片百畝及以上的規模化設施基地151萬畝,占全省設施農業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區)有29個。
據悉,到2020年,全省設施規模將達到360萬畝,高山冷涼菜14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到2022年,全省設施規模達到400萬畝,高山冷涼菜15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0億元,為農民年增收400億元。
甘肅臨夏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甘肅臨夏縣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全縣設施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區域從北部塬區向西南山區延伸,西南山區設施農業實現從無到有,種植品種不斷優化,從以蔬菜為主向瓜果、花卉、食用菌等擴展,種植模式從單一模式向多樣模式轉變,經營模式由注重生產環節走向產加銷一體化,逐步形成了集中連片規模生產、品種多、科技含量高等特色化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生產收益不斷增加,農民依托設施農業增收效益明顯。
截止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日光溫室7159座、鋼架大棚5240座,新建農業示范點78個,引進高品質草莓、辣椒、火龍果、蝴蝶蘭等蔬果花棄新品種269個,新技術109項,示范面積達14764畝,年產各類蔬菜10萬噸,產值達3.68億元,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山東聊城東昌府設施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任堤口村張東強的蔬菜大棚,一棵棵黃瓜秧苗長勢喜人,再有20天左右就能上市。仔細看,這黃瓜嫁接在南瓜根上,秧能長到5米多高,結出的綠色瓜瓤,吃起來又甜又脆,再仔細一問,經濟效益還挺高。“光這一個大棚,我閉著眼睛都能輕輕松松掙個一萬塊錢。”張東強說。在任堤口村,現在已經蓋起了146棟大棚、59棟溫室,446名農民從事棚膜生產,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5萬元左右。
道口鋪街道結合鄉村振興規劃,把設施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綠色工廠,按照集約、集中連片、規模推進的理念謀劃設施農業發展格局。該街道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學習大棚種植管理先進經驗和模式,引進山東壽光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指導管理;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措施,成立專項推進小組,實行“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每個設施農業任務村都有一名街道干部負責,協調金融部門扶貧貸款近1000萬元,為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整理發布,資料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臨夏縣委宣傳部、東昌時訊,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