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地方農機】 在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7億噸左右,列世界,除去用于造紙和飼料及原料等用途外,仍有總量為3.76億噸的秸稈可作為能源加以利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近年來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開始在我國大范圍推廣應用,各地相關工作取得了較大成就。
東北地區:踐行“綠色發展”,實現“四個新突破”
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是農業農村部2017年提出的“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之一。近年來在四省區和試點縣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75%,比2016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成績非常顯著。目前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新突破”、“秸稈處理利用技術新突破”、“秸稈試點示范工作新突破”、“秸稈利用扶持政策新突破”等四個突破。
據了解,下一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利用、整體推進的思路,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不斷提高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秸稈利用市場化水平,確保到2020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總體達到80%以上,各樣板縣達到90%以上,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陜西省: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55%
陜西省早在今年6月3日就召開了全省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現場會,吹響了綠色“三夏”保衛戰的沖鋒號。今年,陜西將在西安、咸陽、西寶、西潼、機場、繞城高速等大中城市周邊地區和重點禁燒區,著重推廣秸稈撿拾打捆、秸稈還田、帶狀旋耕播種、硬茬播種和小麥聯合
收獲機加掛秸稈打捆裝置等機械及技術;在重點禁燒區建立37個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萬畝示范田和15個千畝示范田,組建52個秸稈機械化利用專業合作社,扶持15個萬噸級小麥、玉米秸稈商品飼草加工、秸稈收貯利用和秸稈深加工合作社,編制秸稈機械化利用相關技術規范。力爭實現秸稈利用重點區和禁燒區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2%,全省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2100萬畝,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55%的目標,努力做到秸稈田間利用、飼草加工和秸稈收貯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規范化。
江蘇海門市:讓秸稈變廢為寶
近年來,海門各地“田頭冒煙”“地里黑斑”等現象漸漸少了,這不僅反映了海門市秸稈禁燒工作抓得嚴、抓得實,也是持之以恒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結果。海門市走出一條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途徑利用的道路,讓面廣量大難處理的秸稈“變廢為寶”。
秸稈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是草食性家畜良好的飼料來源。在海門市,山羊的年飼養規模超過了100萬頭。按每頭山羊日平均食用0.4斤草粉算,一年就能消耗油菜秸稈達4萬噸,每斤飼料成本可節省0.4元,秸稈飼料化利用潛力巨大。
從2016年開始,海門市就聯合省農科院試點油菜秸稈氨化技術,推廣飼料化利用技術,在每個區鎮建設飼料化利用示范點2個以上,培育出一批油菜秸稈飼料化利用企業。經過兩年的發展,海門市秸稈飼料化利用量超過200噸的企業已經有20多家。
除了飼料化利用外,秸稈的肥料化利用也是新出現的一種較好方式。目前,海門市通過應用油菜秸稈及蔬菜廢棄物肥料化利用技術,建立了秸稈與畜禽排泄物混合制作商品有機肥利用模式。據了解,這種以油菜秸稈制作出來的炭基肥能夠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抑制土傳病蟲害,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增產效果十分顯著。該公司今年目標計劃生產1.5萬噸有機肥,目標產值4000萬元,有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河北行唐縣:秸稈綜合利用成農民增收新渠道
為讓秸稈變廢為寶,著眼打造清潔能源全產業鏈,河北行唐縣引進了生物質發電項目,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秸稈綜合利用的補貼力度,推廣現代農業機械,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讓小秸稈實現大作為。通過秸稈燃料發電,在全縣建立起收集、加工、運輸秸稈供應全新產業鏈,帶動全縣1000人就業,可為全縣農民直接增收900多萬元。”行唐縣農林局有關負責人說。
結語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天然資源,富含氮、磷、鉀、鈣、鎂等營養元素和有機質,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有機資源,也是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生態資源,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時對農業現代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網、農機化導報、中國農業新聞網、海門日報,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