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監管快訊】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持續較快發展,貿易快速擴張。
近年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多樣性和水生生態衰退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許多長江特有物種都面臨資源下降的危險,同時也對漁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在保護區和長江流域開展實施禁捕已是勢在必行的一項任務。
2017年,調整了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并組織實施了“亮劍2017”系列漁政專項執法行動和規范遠洋漁業管理活動,不僅休漁時間延長、范圍擴大,執法力度也嚴格,被稱為“*嚴休漁季”。一年過去,在休漁結束后,農業部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教學單位,對休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進行了評估,總的來看,新的伏休制度成效顯著。
另外對遠洋漁業違法違規行為,農業部同樣堅持“零容忍”,執法行動也取得顯著成效。我國遠洋漁業自1985年起步以來,持續較快發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裝備水平和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國遠洋漁船近2900艘(含在建漁船),作業船數比2010年增長66%;遠洋漁業總產量199萬噸,比2010年增長78%。其中,公海作業漁船1329艘,占世界公海作業漁船的6%;產量132萬噸,占世界公海漁業產量的12%,船數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雖然我國漁業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但是“轉方式 調結構”是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就現階段來說,“十三五”期間重點是持續推進“兩減兩提三轉”。其中的“兩提”就是提高漁民收入、提升質量安全水平。農業部要求力爭到2020年,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消費者吃上安全健康的水產品,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都說產品質量是產業的生命線,水產品的質量也同樣是漁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不過近年來,在各級漁業部門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高度重視下,取得的成效也是可以看得見。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由2010年的97.9%提高到2015年的99.6%,沒有發生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科技對于農業來講是提高糧食產量及生產效率的得力助手,對于漁業同樣是增產提效的重要手段。在《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推進漁業科技進步,加強品種培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科研攻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加強漁船、漁港及配套設施建設,強化漁業的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
2017年11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2017年度工作會議召開,農業部合作司副司長唐盛堯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加強漁業科技合作的意義,希望漁業科技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聚合資源,為加快建設現代漁業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漁業的快速發展,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