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在“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指導下,我國水產養殖業持續30多年平穩發展,現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產業。我國不僅是農業大國,而且我國的水產養殖總產量在也是,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大國。
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已取得巨大進步。而近關于水產養殖機械化,有人這樣說,“水產養殖不同于畜牧業,本身的機械化要求不高,只有小部分環節可以用得到機械化,并且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來說機械化用處不大。”那么,在“機器換人”的熱潮中,我國水產養殖需不需要機械化呢?
農業領域——機械化是根本出路
20世紀60年代,我國水產業采取“以養為主”,而"養"又以內陸池塘養魚為主。在我國,池塘養魚已有3200年的歷史,素有"遠東古老養魚法"之稱,全靠人力操作。3200多年來,池塘畝產均未能突破500公斤。建國后10余年也無長進。在“農業的根本出路是機械化”的方向下,中國池塘養魚機械化研究課題,被列入了中國個10年科學研究發展規劃。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從無到有,我國已經研制成功與推廣了一大批可供不同地攤網區與不同養殖對象使用的養殖機械。值得稱贊的是,短短的十幾年,我國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適合我國海況的深水網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水產養殖的變革——綠色、化養殖
目前,我國池塘養殖總體上看仍處于粗放狀態,可控性差、生產效率低,因此,我國水產業需要對照綠色化發展的要求,圍繞現代漁業“減量增收、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標準轉變生產方式。
針對我國池塘養殖生產方式區域性的特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徐皓說道,“應以系統功能復合構建為重點,優化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設施構建技術,開展區域性的水產養殖規劃研究與示范改造工程設計,以養殖環境調控、生產作業省力省工為目標,開展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養殖裝備研發與集成應用。”
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水產養殖業從資源粗放利用型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從單純數量增長到數量、質量并重發展。在綠色、、化發展的未來趨勢下,智能養殖機械是必經之路。
機械化水產養殖的成熟經驗
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大西洋三文魚約95%來自挪威。挪威大的水產跨國企業美威(Marine Harvest)其整個工業鏈條完善而。
首先,該企業擁有自己的三文魚親魚養殖場、育苗場,這些養殖基地擁有大型網箱系統、水上的“井船”及基地系統、全自動控制的投喂系統、水下自動監控系統,以及報警系統等。完備的生產系統將整個養殖場的工作控制得井井有條,同時還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養殖精度。
此外,養殖場還會定期進行網箱的清潔工作,對水質進行監測和處理,保持養殖水體的清潔,并定期對三文魚稱重以及檢測身體各項指標,將水體污染及水產品疾病的概率控制到低。
當三文魚經過一年半至兩年的養殖達到市場需求的大小時,便由“井船”從養殖場的網箱運往加工工廠的臨時存放池。三文魚會被洗魚泵及管道系統內產生的負壓抽吸到加工廠內。產品加工完畢,便是一整套完備的儲藏、運輸及配送系統。挪威三文魚的機械化生產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很好的案例,集約、的生產方式,生產線的全程自動化、全程監控,也使得其產品更加安全可靠。
結語
2017年是我國邁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關鍵年。改革、轉型、升級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在“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提出 “轉方式調結構”,為我國現代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當前,漁業供給總量充足,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也非常突出。中國作為水產大國,漁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將改變中國漁業自身,也必然會對漁業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水產機械化養殖必不可缺,但是在“機器換人”的機械化進程中,企業應該理智計算出機械投入與產出的比值,不能一味盲目的投入機械。
中國農機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資料來源:中國水產網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