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獎季后一獎項——經濟學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于1969年由瑞典科學院頒發,是諾獎中“年輕”的獎項。
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一直被視為經濟學領域的風向標,每年的諾獎得主也會成為近乎一次因學術話題而受到社會熱議的機會,是學術界大的盛事之一。當然,在我國機械行業也同樣有一個機械科技的獎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稱得上是我國機械界的“諾貝爾獎”了。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是為表彰在機械工業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鼓勵機械工業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我國機械工業的綜合實力和水平而設立的獎項,該獎項也是目前我國在國內機械行業中惟一由國家批準的獎項。
9月28日,2017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過各專業評審組初評和評審委員會終評,共評出建議獎勵項目398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46項、二等獎132項、三等獎217項。
其中,農業機械行業的這些項目成果獲得獎項: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星光股份農機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廣適低損油菜機械化收獲技術與裝備”項目,以及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獨立完成的“智能小麥聯合
收獲機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大華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衛視
植保機械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黃淮海玉米機械化生產關鍵裝備研發與應用”項目;河南科技大學獨立完成的“旱地機械化栽植技術與成套裝備研發”項目;以及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
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洛陽拖拉機研究所有限公司完成的“東方紅—MK550/554/600/604/650/654輪式拖拉機”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北京京鵬環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業大學共同完成的“植物安全生產低碳設施及自動裝備的研究與應用”項目;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獨立完成的“馬鈴薯等級分選技術與裝備”;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機華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智能型一體化密閉式好氧堆肥工藝與裝備”項目;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完成的“拖拉機及工程機械司機翻車和落物保護結構試驗系統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河南世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溫生物發酵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備關鍵技術”項目;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種子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種子加工技術裝備重點實驗室完成的“智能批次式種子包衣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應用”項目;以及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虛擬現實技術在生產線布局中應用研究”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文末附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獲獎全名單)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是中國機械工業領域高獎,也是機械工業領域推薦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重要途徑和風向標。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為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2016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2017年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各行業各領域覆蓋融合,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要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創客合作創新,著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和“中國創造”的影響力。
國家設定的各個獎項皆在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獲獎者為榜樣,繼續發揚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在農機行業里,也有一個專屬農機人的行業大獎——“中國農機行業年度大獎”。
中國農機行業年度大獎評選活動,是由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農機化協會、中國農機流通協會共同組織開展的農機全行業公益性活動,目的是為了激勵和農機行業制造、流通和服務的全面進步,促進農機行業在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品牌拓展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提升。為保證評選的公正性、公益性和性,評選活動采取“不冠名、不收費、不接受贊助”的方式進行。
中國農機行業年度大獎的獎項設置為產品金獎、產品創新獎、市場力表現獎和零部件獎4個產品獎項,另外增加了具影響力品牌獎。經過評審程序,總評選出9個產品金獎、15個創新獎、15個市場表現力獎、16個獎及20個具影響力品牌獎。共5個獎項55個產品、20個品牌獲獎。2017年又進行了調整和完善,一是產品獎項和品牌獎項評選范圍進行輪換評選;二是增加了農機生產、流通企業和合作社獎項,增設了農機制造企業“年度獎”“年度新銳獎”,生產、流通獲獎企業3年不再參評;增設了農機流通企業“年度*獎”;增設了農機合作社“農機化杰出服務獎”。
獎勵制度,一直都是為了通過某種內部和外部的刺激,來達到激發人的動機的目的,使人產生一股內在的動力,從而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至一個國家,一個行業,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工廠,一個員工...只有不斷地向前進,才能迸發出更多的可能。
中國農機網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資料來源: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