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行業要聞】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耕地至關重要。耕地質量的提升不僅關系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效益,更關系著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多年來,秸稈、農膜、農藥化肥等引起的土壤污染、地力下降等問題,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2017年兩會,解決土地污染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焦點,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解決當前土壤污染問題基本思路是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強調:一是預防,二是風險管控,三是安全利用。”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落實才能打好這場土地治污提質的硬仗呢?
耕地治污要解決三大問題
耕地治污并不是盲目進行的,要治理好耕地污染,首先得明確這三個問題:
,化肥農藥污染。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大的國家,年施用量分別達4700萬噸和130多萬噸,而利用率僅為35%左右,流失的化肥和農藥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第二,農膜白色污染。據統計,我國農膜每年殘留量高達四十多萬噸,殘膜率達20%~40%,比如新疆棉花種植農膜殘留率達25%;第三,秸稈利用率低。我國每年產生大約7億噸農作物秸稈,有效利用率卻不足50%。以上三種污染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那么,針對這三大問題,治污要從何處著手?
政策護航耕地治污
為更好地解決耕地污染,農業部于2015年印發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了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目標,即“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今年,“一控兩減三基本”還在不斷推進和實施中,此外,在耕地治污上,農業部還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進,耕地重金屬污染、白色污染等得到有效遏制。可見,國家對于耕地污染治理重視程度之高,在落實政策上的不遺余力。當然,耕地治污僅憑政策手段是遠遠不夠的。
農業機械發力耕地治污
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施力和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各種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機械得以研發和使用,在農業生產和耕地污染治理中發揮著更大作用。
秸稈機械 隨著農業機械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農機技術的不斷成熟,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成為一條快捷、能大批量處理剩余秸稈的有效途徑,能有效遏制秸稈焚燒行為,大大減少環境污染。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能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蓄水保墑能力。
植保機械 植保是農業防災減災的主要措施,也是
農產品安全的技術保障。為響應農藥化肥“零增長”號召,我國諸多地區利用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和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項目,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引進新型植保機械,開展統防統治,減少盲目及重復施藥,提高農藥利用率。預計未來,各種新型植保機械,如: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大型風送彌霧機等將成為主要施藥機械,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也將逐年增加。
廢舊地膜回收機械 農膜在提高地溫、保水、保肥,改進近地面光熱條件的同時也極易造成地膜殘留。農膜殘留負作用很多,解決的辦法有多種,但利用殘膜回收機進行及時回收效果好。早在2016年有消息說,農業部委托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在新疆地區做殘留農膜機具的試驗,農膜回收設備將成為農機購置補貼的重點支持方向之一。預計2017年,甘肅、新疆、陜西、寧夏等地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重點推廣殘膜回收設備。
結語:耕地治污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從技術水平、監管措施、補貼政策等多方發力。目前,實施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引導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切實加強耕地質量保護,減少耕地污染,不失為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