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1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舉行了發布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強調未來農業補貼的增量要向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這一政策趨勢不僅有利于我國實施土地流轉,同時也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帶來新機遇,其中就包括農機專業合作社。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機的普及率和保有量不斷上升,農民對于農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以農機服務為主的農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由于受到資金、裝備、技術、人才和基礎條件等的限制,農機合作社在發展路上一直障礙重重。
農機合作社發展路上的三大關卡
限制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從目前狀況而言,急需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缺少資金。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條件就是要有一定數量的農機具,但農機具的購置需要足夠的資金做支撐。“想要發展沒有錢,貸款又貸不到,因為我們這里各種銀行貸款都要公務員、房產、銀行存折擔保抵押。”這是一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的憂愁,同樣也是多數農機合作社所正在面臨的現實問題。尚不完善的借貸擔保體系,大型農機具昂貴的價格都給發展中的農機合作社帶來資金的壓力。
二是缺少技術人才。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誰來種地?”農村勞動力短缺已經存在于大多數農村中,年邁的農民不懂新科技,年輕人又都不愿意務農。會駕駛農機、懂專業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少,且大多數仍處于培養中階段,還尚不能滿足廣大農機合作社的需求。
三是基礎條件落后。基礎條件的落后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機合作社來說也不例外。庫房、機耕路、維修點等等條件在大多數農村都是簡陋的甚至是沒有的。
由此可見,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還有重重關卡需要突破,開啟政策的“外掛”來保駕護航自然是免不了的。日前舉辦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發布會就給農民吃了一個“定心丸”。
未來政策利好將帶來農業發展新機遇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在發布會上也指出:“通過培育新的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大趨勢,新增的農業補貼會向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適度傾斜,比如建立擔保體系或提供購置農機具補貼等。”
其中,張紅宇司長提到了未來農補增量傾斜在新型經營主體上的兩點方向:一是建立擔保體系,二是提供購置農機具補貼。這兩個方向正好解決了農機合作社目前所面臨的資金問題,適當提高相關的補貼比例,為解決銀行擔保貸款、農機具短缺問題提供了保障和依據。
此外,張司長指出,將來補貼主要用于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等方面。庫房的建設、機耕路的修建、維修網點的完善都將迎來又一波的政策支持。雖然困擾農民許久的基礎設施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有了政策的保駕護航,就能事半功倍,對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積極影響。
可見,此次政策利好,將會給尚在摸索前進中的農機合作社帶來新的曙光,也將會刺激和帶動更多人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中去,為解決“誰來種地?”和“怎么種地?”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