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推薦展會
更多 > >
推薦專題
更多 > >
農機補貼帶動山東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
nongjx導讀:2004—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貼資金744.7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2187.9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2272.6萬臺(套),促進了農機制造業、農機流通業加快發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擴大了農村內需,拉動了農機工業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途徑。山東省2013年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7億元,帶動農民投資35億元,人均增收600多元。
農機補貼帶動山東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
記者從省農機部門獲悉,目前我省13.7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已經全部落實到位,補貼各類機械31萬多臺,22萬戶農民受益,帶動農民投資35億元。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拉動下,同期我省農機工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占據全國1/5強,是全國農機工業*大省。
目前我省小麥機播、機收率均達到98%;玉米機播率達到95%,機收面積占宜機收面積的80%。經濟作物機械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機化綜合生產水平達到79%。全省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5000個,比上年增加700多個。農機化為農民人均實現收入600多元,在全省農民人均收入中的貢獻率保持在7%以上。
據介紹,未來,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加上購機補貼等行業利好因素持續升溫,農機工業還將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
10年來農機補貼政策成效大
為實施好這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全面實現政策目標,在財政、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機化司始終把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各項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認真履職盡責,想盡一切辦法,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組織實施。一方面積極協調,努力爭取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使更多農民受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辦法,嚴格規范管理,千方百計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努力確保政策實惠全部落實到農民手中,使補貼政策取得了利農利工、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好效果。
一是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補貼政策的有力推動下,農機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農機總動力連續躍上7億、8億、9億和10億千瓦四大臺階。2012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2億千瓦,比政策實施前的2003年增長68.9%。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大型化、復式化、配套化趨勢明顯,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發展提速。*適用的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節本增產。
二是加快了農機化發展進程,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在補貼政策的強力促進下,我國農機作業水平提高之快。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就超過50%,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由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201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7.17%,9年增幅超過了政策實施前35年的增幅。薄弱環節機械化突破之快。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水平由2005年的7.1%提高到31.6%以上;玉米機收水平從4%提高到42.4%,近4年累計增長31.8個百分點,山東等省實現玉米全程機械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采棉達58.8%,黃河流域棉區機采棉實現零的突破。農機農藝進一步融合,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產栽培、保護性耕作、植保等*的農業生產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
三是培育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激活了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發展活力。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培育和壯大了農機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2012年全國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3.4萬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蓬勃發展,推進了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農業節本增效和土地規模經營,激發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激活了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發展活力,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擴大了農村內需,拉動了農機工業發展。2004—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貼資金744.7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2187.9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2272.6萬臺(套),促進了農機制造業、農機流通業加快發展。2012年規模以上農機工業總產值達3382億元,連續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始終在機械行業中處于地位,我國已成為農機制造*大國。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成為農業和農機化主管部門發展糧食生產和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調控手段。實施10年來,有力地推動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有效緩解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了農業穩定發展,挖掘了糧食增產潛力,了耕作制度變革,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節本增效和規模經營,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做出了重要貢獻,真正使農民得實惠、農業得發展、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農機補貼帶動山東農民人均增收600多元
記者從省農機部門獲悉,目前我省13.7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已經全部落實到位,補貼各類機械31萬多臺,22萬戶農民受益,帶動農民投資35億元。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拉動下,同期我省農機工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占據全國1/5強,是全國農機工業*大省。
目前我省小麥機播、機收率均達到98%;玉米機播率達到95%,機收面積占宜機收面積的80%。經濟作物機械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機化綜合生產水平達到79%。全省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5000個,比上年增加700多個。農機化為農民人均實現收入600多元,在全省農民人均收入中的貢獻率保持在7%以上。
據介紹,未來,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加上購機補貼等行業利好因素持續升溫,農機工業還將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
10年來農機補貼政策成效大
為實施好這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全面實現政策目標,在財政、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機化司始終把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各項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認真履職盡責,想盡一切辦法,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組織實施。一方面積極協調,努力爭取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使更多農民受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辦法,嚴格規范管理,千方百計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努力確保政策實惠全部落實到農民手中,使補貼政策取得了利農利工、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好效果。
一是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補貼政策的有力推動下,農機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農機總動力連續躍上7億、8億、9億和10億千瓦四大臺階。2012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2億千瓦,比政策實施前的2003年增長68.9%。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大型化、復式化、配套化趨勢明顯,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發展提速。*適用的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農業節本增產。
二是加快了農機化發展進程,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在補貼政策的強力促進下,我國農機作業水平提高之快。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就超過50%,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由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201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7.17%,9年增幅超過了政策實施前35年的增幅。薄弱環節機械化突破之快。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水平由2005年的7.1%提高到31.6%以上;玉米機收水平從4%提高到42.4%,近4年累計增長31.8個百分點,山東等省實現玉米全程機械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采棉達58.8%,黃河流域棉區機采棉實現零的突破。農機農藝進一步融合,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產栽培、保護性耕作、植保等*的農業生產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
三是培育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激活了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發展活力。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培育和壯大了農機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2012年全國農機合作社數量超過3.4萬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蓬勃發展,推進了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農業節本增效和土地規模經營,激發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激活了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發展活力,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擴大了農村內需,拉動了農機工業發展。2004—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貼資金744.7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2187.9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2272.6萬臺(套),促進了農機制造業、農機流通業加快發展。2012年規模以上農機工業總產值達3382億元,連續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始終在機械行業中處于地位,我國已成為農機制造*大國。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成為農業和農機化主管部門發展糧食生產和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調控手段。實施10年來,有力地推動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有效緩解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了農業穩定發展,挖掘了糧食增產潛力,了耕作制度變革,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節本增效和規模經營,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做出了重要貢獻,真正使農民得實惠、農業得發展、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
- 凡本網注明"來源:農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農機網,轉載請必須注明農機網,http://www.hebeigongyou.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